新国标重塑食品安全治理新范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联合发布50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覆盖食品标签、特殊膳食、添加剂、检验方法等全链条各环节。这不仅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又一次系统性升级,更折射出社会治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的深刻转型。

  新国标围绕技术赋能、民生关切、产业协同,构建了一套更具前瞻性、科学性与包容性的治理框架。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提出的“数字标签”应用极具突破性。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语音、视频等多维信息,解决了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承载有限的问题,实现食品信息从单向告知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数字标签的推广,本质上是以技术手段弥合信息鸿沟,方便老年人群体获取信息,也为过敏人群规避风险提供帮助。目前,已有400余款食品应用数字标签,对于推动食品产业链的数据化、智能化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从“吃得安全”到“吃得科学”,新国标的另一核心逻辑是通过标准细化回应公众对健康饮食的深层需求。例如,《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从“能量+4项”扩展为“能量+6项”,新增糖与饱和脂肪酸指标,并要求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这一调整直指我国慢性病高发的公共卫生挑战,通过信息透明化,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膳食观,其意义已超越食品安全本身,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抓手。

  同时,特殊膳食标准的修订凸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六大类产品,涵盖脂肪代谢异常、防反流等特殊医学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从普惠性保障向精准化供给迈进,彰显社会治理的温度。

  新国标对产业的规范作用同样显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1号修改单明确禁止使用复原乳生产灭菌乳,终结了乳品行业长期存在的以次充好乱象;《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强化过程控制,填补了肉制品加工环节的标准空白。这些规定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倒逼企业提升工艺水平,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零添加”“不添加”等营销话术的禁令,直击行业痼疾。企业常利用此类标签误导消费者,如宣称“不添加蔗糖”却使用其他甜味剂替代。新规以“去伪存真”的方式,迫使企业回归产品质量竞争,既保护消费者权益,也为诚信企业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此次标准更新不仅是技术性调整,更蕴含风险预防的前置化、多元共治的协同性、国际接轨的主动性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检验方法标准新增诺如病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29项检测手段,将监管关口从被动抽检前移至全流程把控。此外,将保质期标示改为到期日、自愿标注“消费保存期”等规定,既接轨国际通行做法,又贴合国内实际,为食品贸易全球化筑牢根基。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命题,而是关乎社会信任与民生福祉的治理课题。此次新国标的发布,以技术赋能提升透明度,以标准细化守护“舌尖安全”,以产业规范促进公平竞争,展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但标准落地并非一蹴而就,仍需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监管部门强化执行,公众提升信息解读能力,如此才能让最严格的标准转化为最安心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