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绣花功夫”治理高额彩礼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高额彩礼等不良风气治理,是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高额彩礼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被文件“点名”也不是首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同年10月,由中央农办牵头,联合中央组织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抵制天价彩礼作为移风易俗重要工作之一。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6次点名高额彩礼,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传递出治理高额彩礼的积极信号。

  结婚送彩礼的传统由来已久,可谓贯通古今,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纳征”。但高额彩礼的历史并不长,大概也就二三十年功夫。而且近年来逐渐呈上涨趋势,甚至有的地方“娶不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高额彩礼的背后,往往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相随相伴。有的女方家长认为,趁结婚前为女儿多争取点家产,可以免得婚后“艰苦奋斗”,至少能够少吃很多苦;有的虚荣心作祟,家穷却想过富日子,结婚讲排场、比阔气,就连衣食住行也要讲档次,只好在结婚前狠狠地“榨一把”等。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男女比例失衡,男青年娶媳妇即使举全家之力,还不一定能摆脱“打光棍”的尴尬境地,于是男方父母为了儿子早点娶上媳妇,往往忍气吞声,对于女方要求“照单全收”。如此一来,一些农村青年结婚彩礼数额越来越大,压得父母喘不过气、直不起腰。

  结婚送彩礼,是传统习俗,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是法律赋予双方的权利。而高额彩礼的出现又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既治标又治本,既纠治社会现象,又铲除其滋生的土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治理高额彩礼需要久久为功,下好“绣花功夫”。

  思想引领,强化婚恋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注重解决思想问题,高额彩礼的根源之一是享乐主义。结婚,既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生转折,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年时期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只有通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才能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总之,应多措并举,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强化婚恋观教育,从而筑牢思想堤坝。

  规范约束,坚持精准治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移风易俗,涉及地区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社会影响大,完善制定移风易俗约束性规范,明确倡导性标准更加重要。青海、江西等地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案例选编、村规民约,既提出具体举措,又明确工作模式,既做到有“法”可依,又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强化激励约束,实施靶向整治,让彩礼回归合情合理,提供了制度支撑和重要抓手。完善规范约束和倡导性标准,既照顾了“面子”,又收获了“里子”,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高额彩礼并非天生,而是随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诞生的“怪胎”,在一些地方居然演变成社会风气、结婚习俗。改变这种风俗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要从培育熏染群众高尚道德情操入手,营造弘扬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

  铲除高额彩礼滋生的土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用猛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同时也要下好“绣花功夫”,实施靶向整治、精准治理,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摁下葫芦浮起瓢,这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