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豪掷巨款“赌石”,后悔了能退吗?
在热播电视剧《边水往事》中,一男子买了一块石头,在众目睽睽下开出满翠帝王绿,这段“赌石”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印象深刻。当影视照进现实,近年来网络直播间“赌石”也十分流行,不少人头脑一热便冲动下单。那么,这种交易隐藏了哪些风险?如果买后感觉不值,能随意退款吗?
万金一掷,只为“疯狂的石头”
“这块料子非常透,出货很漂亮!”看着直播间里漂亮的翡翠,从来不玩玉石的林女士心动了。她发现主播每天都能开出不少宝贝,便试着私信了主播龙女士。
得知顾客从未涉猎过翡翠原石,龙女士向其介绍了多款商品和价格,称自家原石品质很好,还可以提供饰品加工服务。林女士觉得原石就像开盲盒,表示很感兴趣。龙女士建议林女士不要心急,作为新手可以多看看、多学习,入手的话可以从小价位的原石进行尝试。
两人聊得很愉快,但林女士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毕竟翡翠原石价格不菲,倘若切割出来的效果不好就会亏损,于是开始打退堂鼓。龙女士表示,买原石赌的就是抛光出来的效果,自家走的是中高端路线,货品均经过严格把关,最终,龙女士真诚的介绍打消了林女士的顾虑。“那我就赌这块石头了!”两人商议好两块石料的打包价格为36万余元,林女士支付了意向金9万元。原石切割当日,林女士按照先交尾款再开石的惯例,向龙女士转账尾款27万余元。
当晚,龙女士通过视频通话形式,向林女士展示了翡翠切割的全程并发送了多个视频,林女士回复“没问题”,并和龙女士约定将原石制作成手镯、项链和吊坠,支付了镶嵌加工费。转账后,还在兴头上的林女士向龙女士预订了第三块翡翠原石并转账5万元。
“赌石”失败,翡翠成品差价悬殊
有了网上“赌石”的初体验,林女士对翡翠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钱花得越来越多,这让林女士的家人有些担心。于是,经过协商,林女士放弃了第三块原石,龙女士将5万元订金退回给林女士。
不久后,林女士收到了期待已久的翡翠饰品,发现镯子大小合适、拆戴自如,但几样饰品的品质看上去一般,颜色也没有预想的漂亮。于是,她拿给几家商铺询价,得到的回答是成品的市场价不足8万元。没承想精挑细选的宝贝竟成了资质平庸的“便宜货”,这让林女士大失所望,瞬间觉得自己亏了。
越想越气的林女士第一时间联系龙女士,认为自己花高价买来的翡翠实际制作成品价值过低。双方多次协商后,林女士将手镯、项链邮寄给龙女士代售,试图挽回自己一部分损失,但遗憾的是,翡翠饰品最终并未成功卖出,又被寄回给林女士。
两人因此发生争议,林女士觉得由于龙女士当初在直播间进行渲染,自己才会轻信翡翠原石一定会增值,遂将龙女士诉至法院,要求退还36万余元。
法庭激辩,买家诉请退赔未果
法庭上,两人展开激烈辩论。林女士称龙女士在直播间的展示和介绍有夸大嫌疑,诱导自己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作出误判,导致得到翡翠成品的价值和预期相差巨大,因此龙女士存在消费欺诈。
龙女士则辩称,林女士曾表示购买原石像拆盲盒一样,表明其知晓购买翡翠原石的风险性并抱有以小博大的心态,自己曾在销售中提示过相应风险,从未进行欺诈,所以林女士应当自行承担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本案系双方当事人购买翡翠原石所产生的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根据相关聊天记录,林女士进行交易时,多次提到“赌”,且涉案原石已经进行切割加工并交付林女士,两人的交易行为符合玉石行业习惯中的“赌石”交易模式。
在网上购买翡翠原石风险较大,林女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龙女士亦有“多看看多学习,不着急”“赌的就是抛光出来的效果”等提示性表述,并未对翡翠原石制作成品价值予以明确保证性承诺,不足以认定龙女士构成消费欺诈。
最终,法院判决驳回林女士诉讼请求。一审判决作出后,原告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现该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赌石”交易为何不能任意退赔?
该案承办法官、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张华表示,“赌石”系玉石行业的专业术语,指翡翠原石开采出来时表面有风化皮壳遮挡,无法知道翡翠内部的好坏,只有完全切割后才能确认原石的品质。买家会通过观察表皮“开窗”部分或者皮壳特征,凭借自身知识、经验进行判断。
这类交易一般采用先购买再开石的方式,属于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射幸合同,即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包含不确定给付内容的风险性协议。射幸合同中的给付内容取决于合同约定的偶然事件是否发生,协商确定的价格对于双方均不确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本案中的“赌石”交易明显不同于一般标准化的货品交易,且网上“赌石”无法现场查看,也无法跟踪原石的切割、加工过程,显然具备更高的风险性,林女士又多次提到“赌”,显然对其购买原石属于射幸行为是明知的,根据自甘风险原则,该风险应由其自行承担。
射幸合同双方应最大限度地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果在达成交易的合意之初不存在调包、假冒或其他欺诈情形,则任何一方事后不能以标的物实际价值明显高于或低于成交价格主张撤销合同。
网上玉石交易如何降低风险?
近年来,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日渐蓬勃,商品种类也日渐多样化,直播间“赌石”更是成为近年来的一股热潮。虽本案不涉及消费欺诈行为,但实践中仍不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贴皮、喷漆、打光等手段,将低质量的翡翠原石伪装成高价值的原石进行高价出售,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然而,不少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话冲昏头脑,对“赌石”背后的风险浑然不觉。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对于买家来说,面临翡翠原石等特殊商品的大额交易时,应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到理性审慎购买。要充分了解商品信息,遵守交易规则,购买中可要求商家做好显著标记,尽可能保留好实物及照片、直播间介绍、切割加工过程影像和双方交易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玉石交易的卖家应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充分提示交易风险,告知规则流程,恪守诚信经营,公平公正交易。网购平台也要尽其严格审查及监管责任,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购物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