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家底”式调查背离教育初心
近期,有家长在网上吐槽称,9月份开学以来,孩子所就读的幼儿园给家长连发三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份问卷约120道题。相关问卷不仅有“您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家里装修什么风格”一类的“离谱问题”,还有一些明显在刺探隐私:问家到学校的距离,父母具体用什么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以及父母的单位、职务、家庭年收入等,让她感到被冒犯。(12月2日光明网)
幼儿园列出如此详尽的问题,堪称是对家长“摸家底”式调查。事实上,类似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你家是自购房还是租赁房?你家户型是什么样的?你家房价是多少?”几年前,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于深圳市某幼儿园下发的《“我的小区”主题调查表》,引发网友热议。今年2月,广东一学生家长吐槽称,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竟包括一份详尽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填写父母工资、房屋还贷、汽车、食品、日常消耗品等财务细节。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这些年来,对于类似调查,早有家长担心幼儿园或学校可能因“财”施教,隐含着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违背有教无类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的立德树人要求。此外,如此“摸家底”式调查孩子家长及其家庭情况,还潜伏着家庭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隐患。许多家长受制于孩子需要接受教育的压力,明明知道不合理,可又不得不配合学校完成各种信息的收集。
教育本来应该是大众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家庭收入高低、家长职务职业,这些信息都不应该成为学校和幼儿园关注的选项。相反,调查家长开什么车、家庭装修什么风格等隐私信息,此举不仅无助于培养孩子,还可能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作出“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的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抓好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对学校和幼儿园采集学生家庭信息加以规制,明确哪些家庭信息可以采集,哪些家庭信息应该谨慎采集,哪些家庭信息不能采集,并赋予家长拒绝权,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