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治理力度 守好群众“看病钱”
近期,国家医保局公布在今年飞行检查中发现的部分典型问题,涉及7家医院,包括超标准收费、过度诊疗、分解收费等,违法违规金额近9000万元,在医疗行业引发强烈震动。
医保基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群众在患病时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救治,减轻医疗负担。然而,上述医疗领域乱象的出现,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更对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其中,过度诊疗是问题重灾区,部分医院盲目逐利,对指标稳定患者重复相同项目检测或开展无意义筛查,不仅徒增其身心痛苦与经济压力,更是造成医保基金的极大浪费。
从此次飞行检查公布的部分典型问题情况来看,重复收费和超标准收费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故意模糊收费项目的界限,重复收取已包含在其他项目中的费用,或者超规定标准收费。这种行为违反了医保基金相关使用规范,破坏了医疗行业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多数被点名的医院在自查自纠环节态度消极,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暴露出医院内部管理的无序和责任意识的淡薄。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在逐利心态的驱使下,逐渐偏离了医疗服务的本质。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的职责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然而,当个别医院将经济效益摆在首位时,违规收费、重复检查等乱象便有了滋生的土壤。此外,部分医院内部监督和审核机制不完善也是症结之一,使个别医生和科室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医保基金的安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医疗机构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医疗服务规范和收费审核制度,明确各项诊疗项目的适用范围和收费标准,加强对医生诊疗行为的监督,杜绝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各级医保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云大物移智”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分析医保基金使用异常数据,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此外,相关医疗管理法规处罚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也是导致医保基金使用问题频发高发的一大诱因。例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针对超出登记诊疗科目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累计收入超三千元或给患者造成伤害,处三千元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此即为顶格处罚。对于重复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同样缺乏具有足够力度的处罚条款。可见,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基于当下医疗行业的多元格局与发展态势,重新评估并设定合理且具有威慑力的处罚标准,明确各类违规行为包括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的界定与处罚细则,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方能切实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与患者合法权益,推动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对医保基金的关注度和监督意识也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当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普及,畅通公众举报反馈渠道,促使每一位公民都化身医保基金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