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利用“征信白户”骗贷的产业链

  “只要征信良好、凭身份证就可以从银行贷款。贷款到账后和贷款公司按比例分成,个人不需要还钱,由贷款公司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急需用钱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贷到款的人来说,这样的贷款条件,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其实,这并不是“馅饼”,而是诈骗团伙精心设计的贷款“陷阱”。前不久,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贷款诈骗案。被告人张某、朱某某犯贷款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随着此案的一审宣判,这一诈骗团伙的骗贷手法慢慢地浮出了水面。(5月27日法治网)

  所谓“征信白户”是指平时没有向银行贷款,个人征信良好的人。在贷款行业里,这类人“征信正常、没房、没车、没有资产”,征信报告除了个人信息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才有了“白户”这种称呼。这些“征信白户”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有些村民急于用钱,却无法从正规渠道贷款,法律意识淡薄的他们,有时会沦为诈骗团伙骗取贷款的“工具人”。

  据报道,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公安局打掉一个诈骗银行贷款的特大职业骗贷团伙,斩断了一条涉及全国23个省份的庞大网络犯罪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涉案金额3500余万元。梳理其套路,先是神秘“操盘手”利用空壳公司包装有贷款需求的“征信白户”人员,垫资为“白户”人员集中补缴12个月的住房公积金,然后通过手机进行线上“公积金信用贷”申请办理,贷款发放后由职业包装团伙、职业骗贷中介、一般中介等按比例将贷款资金进行分配。由于所谓的“白户”人员多属低收入群体甚至绝症患者,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在催收时往往无动于衷,很难真正受到征信体系的制约。

  根据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及行业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但银行信贷人员在审核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甄别出资料的真假。因而,有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组织大量“征信白户”人员,短暂缴纳公积金,在多家银行批量申领信用卡后套现,造成银行损失。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操作手法极其隐蔽,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关键信息进行核实,本是放贷前的一项基本程序,也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之举。利用“征信白户”人员骗取银行贷款,从表面上看,最后应是“征信白户”人员即贷款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但事实上最终往往是银行受到损失。

  利用“征信白户”人员骗取贷款的黑灰产业,其行为性质已涉嫌骗取贷款罪。金融部门要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强化银行从业人员纪律约束,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下,捕捉贷款申请材料的“整容”痕迹,做好程序性把关,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加大对此类犯罪打击力度,加大对骗取贷款犯罪危害后果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