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俊峰办案记》上线播出:深挖检察文化力量 全面反映检察工作
近期,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贵州省检察院、遵义市检察机关等单位联合出品的12集网络微短剧《石俊峰办案记》正式上线播出,该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
该剧讲述了贵东市检察院青年检察官石俊峰与检察官助理张大力,在全省检察机关“检察官走基层”活动中主动申请下沉到市检察院下辖的基层院,以高质量办案促进基层检察院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12集的剧情覆盖了检察机关“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四大检察”即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从履职情况可分为“十大业务”,即普通刑事犯罪检察业务、重大刑事犯罪检察业务、职务犯罪检察业务、经济金融犯罪检察业务、刑事执行和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检察业务、民事检察业务、行政检察业务、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控告申诉检察业务。内容涵盖故意伤害、毒品犯罪、行贿受贿、企业合规、社区矫正、虚假诉讼、行政争议、检察监督、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救助、环境污染等12个主题。主人公石俊峰和办案组通过坚持和努力,生动塑造了智慧、专业、奉献、恪守职业道德、为人民司法的新时代检察官形象。
不久前,全国检察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检察机关要坚持紧密结合履职实际,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2月12日,检察日报社、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了《石俊峰办案记》研讨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办公室主任范向利表示,《石俊峰办案记》是检察工作的写照和缩影。最高检影视中心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反映时代精神,反映检察故事,诠释中国法治进步,做到了主动适应“四大检察”新格局,体现了检察司法办案的全面性。
近年来,贵州省检察院一直在以影视手法宣传检察文化。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李波介绍,2018年,贵州省检察院策划拍摄了《我是检察官》,并在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院线上映。除此之外,贵州省检察院还于2020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拍摄了一部《古寨新传》微电影,于2022年在毕节市拍摄了一部公开听证题材的微电影。今年3月,《石俊峰办案记》在遵义开拍。
石俊峰是谁呢?他是2018年《我是检察官》中男主角检察官的名字。“之后,我们拍摄的每部作品中的主角都叫石俊峰,我们这样沿用下来了。”李波表示,希望通过“石俊峰”办案,把检察工作融入进去,把检察文化植入其中,“这个主角名字的延续实际上是我们文化作品创作的继续,也是贵州检察文化品牌塑造的持续,体现了检察文化精神的赓续。”
在《石俊峰办案记》里,石俊峰忠诚为民,专业担当,温情帅气。他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兢兢业业地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个小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李波表示,他是新时代检察官的优秀代表,是检察官群像的完美呈现。
石俊峰的扮演者,演员侯京健对于能够参演此剧感到非常荣幸。他说,石俊峰是一个检察官的缩影,让所有的观众感受到,检察无处不在,正义就在身边。他介绍,拍摄这部剧时间紧、任务重,经常每天拍摄20个小时,但是整个团队给他一种团结、敢拼的印象,敢迎接困难、敢面对困难、敢打胜仗。“我们这个剧组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我也是一名党员,真正面对困难的时候,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该剧的拍摄地在贵州遵义,在侯京健看来,遵义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适合艺术创作的地方,很多老百姓家里还挂着红军时期的标语,“我们去那里做一些艺术创作的时候,老百姓对我们也是特别支持,给予很多帮助。”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勇表示,《石俊峰办案记》从策划选题到剧本反复讨论,把真实的检察工作通过艺术加工广泛传播,反映的是检察机关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实践,搭建了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
在该剧中,许多角色都由两级检察院部分检察长和干警本色出演,王勇也本色出演了检察长。他表示,通过亲身参与拍摄反映检察机关“四大检察”工作的微短剧,让大家对检察机关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四大检察”法律监督基本格局,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