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
中国式互联网金融犯罪治理的现代化方案
——评《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出现的新的金融业态,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更深深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固有的金融理念,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难题,也使得许多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犯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彰的著作《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在诸多互联网金融犯罪主题的研究成果中,该书别具创新、特色鲜明,紧紧围绕互联网金融行为“罪与非罪”界分这一主题主线,通过刑民交叉的研究视角,结合具体刑事治理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生动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互联网金融犯罪治理的学术方案。全书共分八章,从治理思想、治理理念、治理方法、治理路径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互联网金融犯罪治理领域的典范之作。
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网络犯罪的出现使得传统刑法理论在应对严重社会危害行为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者在书中指出,中国式互联网金融犯罪治理需要坚持法治、平等、自治等原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作者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分析,认为应将数字经济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法益解构为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国家金融安全组成的复杂法益。作者提出了“风险防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治理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防控和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该书展现了数字经济时代刑事司法规范金融科技的新逻辑。作者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了金融业务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新挑战。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刑事司法规范需要与金融科技相结合,形成新的规范逻辑。作者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类型化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判断标准,如“非法性”的双重检验标准、民法免责事由的出罪功能等。这些新的判断标准,不仅符合传统刑事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范式,也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刑事司法规范金融科技的新逻辑。
该书建构了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刑事治理新路径。符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犯罪圈的确定需要从理论体系到制度建构完善最终到司法实践的阶层式推进,作者以刑民交叉为研究视角,强调统一法秩序下刑法与民法两大部门法在法益保护上的密切联系,将满足法治国家要求的实质刑法解释引入到研究主题中,研究过程中注重跟中国国情、经济发展现状、战略资源要素的结合,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符合罪刑法定要求的互联网金融罪与非罪的界分标准。作者在书中通过深入剖析互联网金融犯罪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交叉点,提出了“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法律适用、定罪量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此外,作者还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防控和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风险防控、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等。这些建议对于互联网金融刑事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