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电视“套娃”收费需要长效机制

  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大力改善用户开机看电视的体验,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即看直播电视频道。(8月22日中国青年网)

  过去,人们看电视时,选频道、看节目操作简便快捷,即便老人和儿童,拿起遥控器也能熟练操作,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同时,传统有线电视的收费统一、透明,且标准较低。而当电视机进入智能时代,虽然技术越来越高级,节目越来越丰富,但看电视的收费套路却越来越多,想和过去一样轻松方便地看电视越来越难。

  会员多、名目多、收费多、收费乱是人们收看智能电视普遍遭遇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由于智能电视品牌大多自带一个内容平台,有免费内容和付费内容,接入的运营商网络或嵌入的其他视频平台也往往有各自的收费模式,因而,智能电视的收费主体、收费套餐很多。打开智能电视,往往很多内容只提供几分钟的免费试看时间,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点击各种下载页面,被诱导开通各类付费会员。而付费会员也有很多细分模式,比如,看体育赛事要购买体育会员,看动画片要购买儿童会员,看电影要购买电影会员或影片券;购买移动端会员后投屏要购买电视端的会员,有的平台还会根据投屏画面的清晰度划分会员等级……另外,一些平台在收费环节还有进一步的误导,“连续包月”“月度VIP”等收费并不相同,且收费模糊,有的平台声称首月收费几元或免费,但从第二个月开始收费标准就“悄悄”提高了,甚至默认自动续费模式,让消费者稀里糊涂被扣费。一些消费者讽刺道:包月,包季,包年,就是不包“满意”。

  智能电视的收费套路一层套一层,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拉低了消费者的收看体验,以至于“年轻人不愿看,银发族不会看”,而消费者的收看体验差又会给电视市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显然,整治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势在必行。

  多部门对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摁下治理启动键,并给出了治理时间表,呼应了社会关切,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根据部署,在今年年底前,针对电视“套娃”收费等问题应取得明显治理成效,对此,民众充满期待。但该项治理工作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在短期治理目标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机制。

  监管部门有必要联合消协、行业协会等制定有关电视会员收费、操作模式的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平台整合会员收费环节,探索打包式收费,推进会员收费的透明、公开、诚信,推进操作模式的简约化,并列出会员收费和操作模式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法律红线,明确企业越界的法律责任以及监管部门的干预措施。要加大对虚假宣传、不明码标价、误导收费等问题的打击力度,让违法侵权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立法等部门应推动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电视“套娃”收费治理动作中的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利等写入法律,从而让治理工作上升为更具规范性、权威性、制约性、长效性的法律规范,为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