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服饰走红需要真实监管护航
去年以来,作为前沿领域的新生事物,元宇宙对信息产业及各传统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大有“万物皆可元宇宙”之势。而今,元宇宙的热潮正蔓延至“消费品”领域。虚拟服装、虚拟鞋以及各种虚拟家居用品应运而生,价格不菲,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衣服、鞋子屡见不鲜。(7月13日《工人日报》)
虚拟服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布料进行仿真制作的数字时装服饰,是对服装样板、面料特性、形体和人的动作,以及着装时的形态及其变化等综合考虑,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而实现。眼下,虚拟服饰十分火爆,不少产品限量发行,购买基本靠抢。在不少人看来,花不菲的价钱买一件看得见摸不着的虚拟服装或衣饰,多少有些不值得。不过,对于许多年轻的网民尤其是和高科技一起诞生、学习生活、长大成人的“数字原住民”来说,虚拟服饰突破了现实的种种限制,不受身高、身材、年龄的限制,可以帮助自己追求时尚前卫,提升形象。因此,虚拟服饰在这类群体中很有市场。同时,很多人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等购买富有设计感时装,但日常中又基本不会穿,虚拟服饰的出现满足了有这样需求的消费者。
作为新生事物,虚拟服饰尚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远未成熟完善,假虚拟、真炒作等乱象重重。一些虚拟服饰设计师入行门槛低,制作不规范。在网上不乏吐槽者,“虚拟服装和照片的颜色好违和”“有些衣服缺乏阴影,没有穿戴在身上的感觉”。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最后交付的内容通常只是一张合成图片,一些卖家不是通过3D建模将虚拟服装渲染到人物身上,而是用修图软件直接P图到人物身上,导致效果一般。不了解制作原理的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此外,一些买家盲目看好虚拟服饰未来增值变现的可能,在平台疯狂下单,有的人甚至“能抢到多少算多少”,使得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带来泡沫风险。
虚拟服饰走红,监管必须实在。首先,需要对于虚拟服饰能否适用无理由退货进行明确。如果虚拟服饰穿着效果不及预期,一些消费者很可能会要求退货,从而和商家发生纠纷。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一经激活或者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的商品”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可以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虚拟服饰是否属于这两类商品,能否适用无理由退货条款,有关部门需要予以明确,定分止争。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专门发帖教授如何用软件仿制时装品牌秀场款服装设计虚拟服饰,还有的公然将“复刻”的虚拟服饰进行兜售。一些建模师、绘图师开设的虚拟服装设计课程中,不少虚拟服装看起来颇为相似。按照著作权法,对于实体服装进行数字复制,需要得到版权人的授权,否则就涉嫌侵权。虚拟服饰的外观设计专利,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设计师们提高著作权保护意识,既避免对他人侵权,又要学会保护自身权利。
此外,提醒消费者炒作风险。目前,国内没有支持虚拟服饰的二级市场交易,市场上盯着虚拟服饰的“炒家”却不少。有的虚拟服饰价格被炒到数万元,由于交易规则、凭证缺失,炒作失败的风险很大。前不久,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下,近30家机构在京联合发起《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呼吁“倡导理性消费,防范恶意投机炒作”。相关平台应加强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虚拟服饰的价值,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卖家引诱和煽动消费者非理性购买,提升消费者获得感,促进数字文创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