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入职代检”利益链

  “入职体检有烦恼,专业代检有妙招”“大病小病,代检帮你搞定”“信誉代检,不成功不收钱”……最近,有网友发现,各种代检信息充斥网络。代检,即代替他人完成体检。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不少代检中介,他们为有体检需求的客户提供“枪手”,代替客户完成体检,其业务涵盖入学、入职等各类体检项目。他们宣称,全国各地设有网点,“只要交钱,保证一路绿灯”。(6月9日《重庆晨报》)

  明目张胆的宣传、遍布全国的市场、源源不断的客源……代人体检产业的触角已然延伸到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体检是入职前的必要程序,这既是对用人单位负责,也是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代人体检是一种作弊行为,代检中介涉嫌欺诈与非法经营,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而求职者找人代检也是违法行为。通过代检得到虚假的体检报告,既是对用人单位的欺骗,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因弄虚作假而涉嫌违法。如果求职者以后因此出现工伤之类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以求职者欺诈为由,拒绝承担工伤责任。一言以蔽之,“入职代检”如同考试找人代考一样,属于诚信缺失的作弊行为,也严重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影响体检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医疗机构的公信力,损害社会诚信,危害不容小觑。

  “入职代检”涉及求职者、医疗机构、中介与用人单位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监管难度。医疗机构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有代检行为,因对违规代检方无权处罚,只能是立即停止体检并不再出具后续体检报告,而“入职代检”背后的中介等往往并不会受到处罚。代检利润可观,但违规成本很低,这便导致“代检产业”越来越明目张胆开展宣传。

  更值得注意的是,代检屡禁不止的背后,是用人单位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求职者的就业歧视。尽管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有的单位仍以此作为筛选求职者的“硬杠杠”,给一些求职者造成心理创伤与入职阻碍。“入职代检”成为产业,背后隐藏着求职者的无奈以及部分单位存在的就业歧视。

  “入职代检”逐渐成为一项顽疾,呼唤有关部门加强打击治理力度,促进就业公平。治理代检乱象需从参与主体、体检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发力。要建立统一科学的体检规定,扎牢监管的制度篱笆,坚决剔除就业歧视引发的不合理体检项目要求,强化对医院、体检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宣传,让代检者、代检中介、委托代检的人及全社会都明白,从事这种黑色交易存在很大风险,是违背公共道德与公共利益的违法之举。如果委托代检的人因为隐瞒健康状况造成疾病传染给他人,受害人有权依法进行索赔,最终会得不偿失。要不断健全和落实就业公平政策,严格监管执法,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堵住体检环节和流程中的漏洞,畅通维权渠道,全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医疗机构则应加强自我审查,严格体检管理,加强流程监督,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加大惩戒力度,建立行业“黑名单”,提高其违法成本。只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平等就业权,严厉打击黑色产业链,消除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一定可以让“入职代检”失去生存的土壤,再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