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会员“省多少”不能是笔糊涂账

  近日,电商会员涨价进入快车道,自去年涨价后,腾讯视频再次宣布VIP会员涨价,随后京东PLUS+腾讯视频会员年卡也上调价格。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卖会员已经成了常规操作,会员费一年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会员到底能省多少钱,谁也说不清。(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卖会员成为电商平台重要的营利模式,业内甚至流传着“如果你没有营利模式,要么卖咖啡,要么卖会员”的说法。在给自身带来赢利外,各个平台也都不遗余力地宣传办会员可以省钱这个卖点,以此吸引消费者。根据多家电商平台会员介绍显示,花几十元或者几百元办的会员,平均(预计)可省超千元。然而,对于电商会员究竟能不能省钱、能省多少,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往往大相径庭。有的认为买会员很值,一年省下好几千;有的感觉交了“智商税”,连会员费都没省出来。

  当然,消费者之间存在个体消费差异,对于会员的感受不同也正常。但难以理解的是,对于同一种会员,不同平台显示的省钱数额往往也不一致。比如,京东App显示,办PLUS“平均可省1847元”;但爱奇艺App显示,办爱奇艺VIP+京东PLUS会员,其中京东PLUS“平均一年可省421元”。一种电商会员,出现两个省钱版本,并且差异很大,这显然自相矛盾,不合情理。电商会员省钱金额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完全是电商平台手中的橡皮泥,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台难免利用广告宣传,随意夸大会员的省钱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带来不佳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可眼下电商会员“省多少”成了一笔糊涂账,除了一个诱人的数字,电商平台没有给出进一步解释说明,消费者看得云里雾里,只能被电商平台牵着鼻子走。这不仅有违企业社会责任,而且已经涉嫌违法。

  从本质上看,电商付费会员制是由消费分级带来的服务分级,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平台可以商业变现,增加用户的高黏性;另一方面消费者能够享受商品折扣,提高购物体验。不过,前提是电商会员“省多少”必须透明起来,真正让消费者看得见实惠。电商平台应积极履行法律义务,主动公开关键信息,让会员省钱金额变得透明,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应包含三个维度。其一,通用优惠,对于每月固定赠送的免运费券、满减券等,适用于所有会员的优惠权益,平台必须列出明细,进行公示;其二,个体优惠,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过往的消费记录,测算其可以享受的优惠幅度,给出个性化的省钱方案;其三,例外情形,如果会员优惠不能和日常电商平台满减促销叠加使用,平台必须提前告知消费者。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畅通投诉举报路径,对于电商平台的虚假宣传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严惩,从而引导各大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