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电梯间广告也应遵守底线

  近日,新华社记者发现,在众多住宅楼电梯间,雷人雷语的“辣眼”广告层出不穷。这些广告以简单粗暴的台词、夸张的视觉冲击力、循环的高频播放“强制洗脑”,引起居民不适与反感。(3月17日新华视点)

  @高佳涵:随着电梯间成为广告营销的新阵地,电梯间广告迅速占领民众的日常生活。“复读机”式传播是一方面,一些电梯广告的画面以及内容的“辣眼”程度更是叫人尴尬。还有丰胸、壮阳、医美等广告过于成人化,内容低俗、语言暧昧。广告营销可以追求创意,但不能毫无底线,沦为低级趣味的产物,有违社会公序良俗。面向大众的电梯间广告应该是积极健康的,而非低级无下限的。靠洗脑来传播,靠低俗来博眼球,电间梯广告的“野蛮生长”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国家法律层面已经形成了针对广告营销的相关规定,例如广告法要求的“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等基本原则适用于一切广告形式,电梯间广告也必然受到相关法规的约束。要在广告主、广告公司与电梯运营方之间明确责任归属,对每一个环节起到有效监督,全方位管理电梯广告,推动电梯间广告健康规范发展。


做好灵活就业带来的新课题

  “不打卡”就是“不正经”?现在正值“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90后为何越来越愿意接受灵活就业#的话题却登上热搜。(3月20日澎湃新闻)

  @韩欣: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逐渐助力就业者通过兴趣爱好赚钱,成为不少年轻群体向往的工作生活状态。但面对表象如此“美好”的新就业方式,还需多层次思考,由多方共同携手答好新命题答卷。实际上,灵活的就业形式需要“一专多能”的“多边形”人才来驾驭,若盲从随大流,结局难免会将“灵活就业”和“随时失业”画上等号。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根据自我性格以及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全面研判,这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灵活”就业的首要前提。同时,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评估灵活就业发展趋势作出具体规划,敦促用工平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方面,不妨参照企业用工保障,放宽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范围。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灵活就业“小作坊”,也可采取资金支持、减免税收、担保贷款等措施。只有做好就业托底工作,从业者才能更有干劲,灵活就业才不至于沦为“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