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减租减息政策
抗战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减租减息政策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农村组织建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是直接关系群众利害的关键环节,是最为群众所迫切需要的。1940年11月,时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陈明在山东省行政会议上作的《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目前的中心工作》中指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的重要性:上级政权的一切法令政策依靠它去实现,同时它是直接反映民意的机关。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破顽固势力和封建势力对农村的把持,建立起群众认可的基层组织,群众才能真正衷心支持并拥护它,因此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基层组织实行行政村制
抗战爆发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村组织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940年秋,山东省战工会正式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开始注意村政改造。在山东省第一次行政会议上,确定民主改造农村基层组织为行政工作的中心之一。改造农村基层组织的程序,是宣传选举意义、公布候选人条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充分讨论,推选出候选人;符合选民条件的村民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由于当时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就采取了“豆选”等方法进行选举。
1941年,山东省战工会决定取消乡一级政权,以村为政权的基层组织,实行行政村制。在每一个行政村中建立起按民主程序工作的机关,设立村民小组;以村民小组选出的代表组成代表会议,代表会议是村的最高权力机构;村民选出的村政委员会为代表会议的责任机关,村公所为日常政务政令推行机关,村长主持村公所工作。村民直接选举基层组织,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政策执行起来依然艰难。1943年后,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触及到乡村封建势力的经济利益,农村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和表面化,广大群众在斗争中日益觉悟,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改造提上日程。1944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关于七八九十月群众工作的补充指示》,此后数月中,出现了农村基层组织改造全面铺开、到处开花的高潮。据1945年胶东地区12个县的统计,改造2310个村政权。在1945年夏季开展的民主选举中,各阶层群众都积极参加竞选。行政村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全面开展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调整土地政策,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推广植棉、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农业技术、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把减租减息列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轻地主剥削,调动农民抗日的积极性。这是抗战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策略方针。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农民的生活,以调动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民向地主交租交息,适当考虑地主的利益,以争取地主阶级站在人民抗日的一边,从而达到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能不断壮大统一战线力量的目的,实际上对于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减租减息的政策,1940年11月山东省战工会颁布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但由于抗日斗争残酷激烈,直到1942年春,除少数地区外,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尚未全面开展起来。之后在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减租减息开始切实地推行起来。山东分局于1942年5月4日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作的补充指示》(以下简称《补充指示》)。《决定》指出:“减租减息与发动群众运动是山东全党当前最迫切的一个战略任务。”《补充指示》提出了减租减息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办法,领导与干部以及工作方式等。在鲁中区、清河区、鲁西、鲁西南、苏鲁边区等各抗日根据地,“双减”斗争全面展开,蓬勃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积极性。据胶东、清河、鲁中、滨海地区不完全统计,仅1942年减租减息增资运动中,减租的户数有18294户,减租的土地393482.7亩,群众多得粮食3207283斤;减息户151户,增粮8192960斤,增款数23016元。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坚决打击了日军、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扭转了抗战不利局面。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减租减息的热潮不断兴起,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战略区及各战略区内部发展很不平衡。为此,山东根据地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减租减息,将工作重心转向减租减息上,务必落到实处。经过减租减息,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群众基础进一步雄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广大农村得到进一步落实,减租减息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原来实行“减租减息”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工作,山东开展了以彻底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为目的的查减运动。各地仔细深入地检查发现明减暗不减或根本没有减租减息的村庄,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已减租而又不交租的现象,对个别不合理的减租问题也随时给予适当方式进行解决。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山东抗日根据地总计有50%—80%的村庄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增资工作。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进一步挖掘整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