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开发模式更加集约高效,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作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规划》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改善4个方面,设置了12项指标,其中7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7项约束性指标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9.4%,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3%以上,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96%,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稳中向好,河流主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
《规划》明确了5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包括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优化、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二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包括共筑“四屏六廊”生态格局、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强化区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是深化环境污染同防共治,包括共抓水生态环境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土壤污染协同治理、协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等。四是严密防控区域环境风险,包括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预警、强化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等。五是协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建立区域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法治标准体系、优化创新区域市场化手段、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
为支撑主要任务落实,《规划》提出了9项重大工程,包括:区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水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大气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重大工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工程、区域环境风险防控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重大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