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法学会聚焦生态保护搭建高质量平台
精心耕耘法学研究主阵地
本报讯(记者王琪钧 □张毓顺 云源) 近年来,青海省法学会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这篇“大文章”,通过“青海法学沙龙”“三江源法治论坛”等平台,凝聚会员智慧,聚焦生态保护,助力落实“将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总要求。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海霞作为参与“青海法学沙龙”的“常客”,长期关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她说:“正是通过‘青海法学沙龙’平台,我提出的构建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机制、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和提高综合环境执法效率建议才能在政府决策中起到作用。”
2015年首届“三江源法治论坛”就以“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青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主题,坚持开门办会,面向全国各地法学会征集论文,有针对性地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回应和解决现实工作中的矛盾。
青海省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和细化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1年,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取得重要进展,办理赔偿案件52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木里矿区4家企业签订赔付协议、到账赔付资金1.85亿元,果洛藏族自治州成为首个运用生态损害赔偿督促企业主动开展污染治理的地区,黄南藏族自治州6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均为一次性磋商成功。
作为省法学会会员,青海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律师协会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海军经常深入一线调研环境问题,为青海环保立法、修法提出了可行建议。2019年,他所在的律师团队接受省生态环境厅委托起草的《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颁布施行,是全省首部由律师起草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开创了青海省政府部门委托律师事务所起草法规草案的先河。
此外,青海省法学会还积极创造条件为会员提供交流、学习、考察机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成为“发声者”。经过省法学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青海省实现了“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奖项零突破。在“中国法学家论坛”“民族区域法治论坛”“西部法治论坛”“一带一路法治论坛”等全国和区域法治论坛上,青海法学法律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初步实现了青海省法学研究优秀成果“走出去”的目标。
“聚焦法治青海建设主战场,精心耕耘法学研究主阵地,真心实意搭建好高质量的平台,才能服务好、引领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青海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田青敏表示,第四届“三江源法治论坛”前期筹备工作已完成,今年将择机举办,青海法学法律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