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医疗点评脱离“健康轨道”

  在这个“点评”盛行的时代,很多人都已习惯了在就餐或娱乐前打开点评平台看一下“口碑”和评价,上面有用户对商家服务、口味、环境等多项打分与评价,综合得分成为衡量商家优劣的标杆。很多用户不知道的是,如今医院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在点评平台上,不论是三甲医院还是一些专科医院,都榜上有名,但其中一些相对知名的医院评价星级较低,有些医院的评论区内,医生也频频“中招”。(1月18日《法治日报》)

  网络点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消费之前先看点评,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同餐饮和娱乐领域一样,近年来医院和医生也登上了点评平台,成为患者点评的对象。令人担忧的是,点评平台上的一些老毛病同样出现在医疗点评环节。据媒体报道,不少网友的点评充斥着任性、偏激的话语,涉及侮辱、诽谤等问题,呈现出种种乱象,不仅拉低了评价的客观真实度,容易对他人形成误导,也可能侵犯医生的合法权益,给医院和医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友在评价中对具体医务人员进行辱骂侮辱等行为已经构成网络暴力,应警惕网络点评平台成为对医生网络暴力的又一渠道。要明确医疗点评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和文明底线,不能脱离“健康轨道”。网友参与医疗点评,应以真实医疗体验为前提,尊重事实,摒弃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式评价,更不能捏造事实、颠倒黑白。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网友点评要抓住问题关键,走出因停车难等非医疗核心问题而全盘否定医院医疗服务、给医院打差评的误区。即便医院或医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网友也该就事论事,保持理性,不对医院进行恶意抹黑,不对医生进行人身攻击,不让点评溢出法律轨道。必须要强调的是,在点评平台“指名道姓”谩骂、诽谤医生,轻则构成治安违法行为,重则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犯罪。

  点评平台应进一步优化完善点评规则,把诚实、文明、守法作为审核底线,作为优质评价认定的必要条件,摒弃注重点评字数和图片数量的片面认定标准。点评平台须按照《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违法点评信息,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予以处置,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信、公安、卫健等部门应强化对医疗点评的联合治理,督导点评平台堵塞规则漏洞,健全巡查审核管理机制,不折不扣落实点评把关责任,并对涉嫌违法的点评线索或行为依法调查,该追责的追责,夯实法律底线。

  网友点评毕竟只是“一面之词”,在医疗点评系统中,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业权威的评价机构提供点评意见,与网友的点评意见共同展现,给受众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信息,让受众从多个角度加深对医院和医生的了解。另外,还应在点评系统上建立医患沟通机制,畅通医患交流渠道,由医院或医生针对网友的点评意见或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应,既有助于化解网友心中的疙瘩,消解网友的不满情绪,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有助于解决问题,改善医院工作,规范医生行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监督效果、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