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当你因征信记录上有逾期信息而发愁时,恰好有人打出这样的广告宣传,你会相信吗?在大数据时代,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1月10日《法治日报》)。

  信用记录是无法经未授权的他人之手或通过花钱抹去的。有的中介公司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制定话术、伪造信息等欺瞒银行,最终可能使得银行同意更正信息。即便银行不同意更正,对中介公司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病急乱投医的用户可能进一步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这其中,中介修复征信的过程有一些环节涉及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及通讯的授权,隐患非常大。

  一方面,个人签了协议授权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公司开展征信修复,不过就是删记录、刷数据,连真实性都不存在,更没有合法性可言,而授权者要为后续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业内人士表示,制造虚假的征信报告通常是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用户主动购买此服务的,一旦实施将触犯刑法,涉嫌构成“骗取贷款罪”。知情商家可能构成共犯,需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用户购买虚假征信报告用于求职等情况,一经发现将按照与公司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商家通过售卖假征信报告获利,累积到一定金额后可能会构成非法经营。另一方面,从个人信息的保护角度看,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暴露给所谓的修复机构,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被他人冒用办理其他金融业务,比如被贷款、盗刷信用卡,甚至使用相关信息提供担保等。

  个人征信记录是衡量我们信用指数的重要参考标准,无论是去申请信用卡还是申请贷款,征信记录都是重要依据。对于个人来说,当个人征信出现“污点”时,除了提交异议申诉请求更正外,应在及时还清欠款后,维持良好的征信,直至5年后不良记录自动消除,而不能过于轻信中介修复征信许诺。目前尚缺乏对“征信修复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相关监管,即便是中介公司获得业务许可,在代替个人向银行提出不良征信申诉时,同样需要保证申诉理由的真实性。对于金融市场监管来说,大量征信修复机构通过违规行为提供不真实的征信记录和信用报告,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也为网络诈骗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相关部门应出重拳实招加以治理和打击,加强用户教育,积极引导失信主体按要求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