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诱导浪费“盲盒套餐”不能止于批评

  近日,肯德基与盲盒销售商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抢购。根据销售规则,要想集齐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购买6份套餐,而其中稀有隐藏款出现概率是1∶72。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雇人代买代吃套餐从而获得盲盒,甚至不排除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中消协表示,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应当抵制。(1月13日《工人日报》)

  对“95后”“00后”们而言,“炸鸡汉堡”或许已没有奶茶、盲盒等更具吸引力。肯德基推出“盲盒套餐”,显然是为迎合当下年轻人喜好而做出的市场营销行为。目前看来,“盲盒套餐”确实拉动了销售——据报道,基于近年来盲盒收集异常火爆,肯德基的“盲盒套餐”一经推出便被哄抢,一盒难求,1月10日,“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消息冲上热搜。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盲盒套餐”这类营销行为很难成为食品长期热销的“流量密码”。

  一方面,正如中消协所点名批评的,肯德基是在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而过度消费就有可能产生浪费。因为购买该套餐的人士大多是为了盲盒,肯德基的食物就成为了“负担”,有人不得不找人代吃,有人甚至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演变成现代版的“买椟还珠”。虽然浪费的直接行为者是盲盒购买者,但去年4月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这一条不是柔性倡导,而是国家法律的刚性要求。肯德基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从而造成食品浪费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丢掉了知名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盲盒,都不能摆脱好奇心理甚至赌博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盲盒的销售与购买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会强化消费者对购买结果的预期心理,以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尤其是,肯德基“盲盒套餐”的稀有隐藏款出现概率是1∶72,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地掉入“坑”中。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就是例证。这种商品状况高度不透明、买卖信息极不对称的东西,显然不可能长销。对任何企业来说,无论采用哪种营销模式,都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也只有做到这样才可能让企业行之久远。

  消除一再出现的盲盒乱象,不能仅提醒消费者理性,也别止于点名批评,加强监管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从盲盒的产品质量到销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都要有监管细则,以消除盲盒经济乱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