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推进街道法学会工作站创新发展

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法学会以陈桥街道为试点,推进基层法学会工作站建设,依托“1+2+X”模式,按照统一标识,融合建设“法律专家诊所”“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等要求,通过网格式融合、专业式整合、服务式共建、嵌入式共享,创新设计打造“大、全、实、新”的街道法学会工作站,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基层法学会工作站提供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可持续的阵地载体,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


  网格式融合 提升基层治理“四个度”

  陈桥街道将法学会工作站与网格化相融合,通过学习“四网”工作法,将法学会的触角延伸到群众中去。向“捕鱼网”学密度。法学会成员全部编网入格,每个网格均组成“1+1+1+N”工作专班,即1名网格员、1名派出所辅警、1名法学会成员以及N名网格志愿者。向“蜘蛛网”学黏度。法学会成员借助网格化治理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指导、矛盾化解等工作。向“足球网”学牢度。制定“网格+法律服务”一月一主题活动机制,开展法治体检、风险隐患化解、法治宣传等活动。向“互联网”学深度。通过社会治理中心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应对各类事件受理接报、指挥调度、协同联动、跟踪处置的闭环处置功能。


  专业式整合 推动基层站点“三提升”

  针对法学会人员少的结构性缺陷等现实困难,陈桥街道法学会工作站通过“外招”“内培”“交流”三种方式,提升法学会工作站队伍整体活力。与司法、网格、信访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基层法学会工作站运行效能;为协同作战强化保障,法学会专家同公安机关协同作战,参与到现场勘查取证、案情研究、完善证据及出庭作证等环节中。


  服务式共建 当好司法为民“四大员”

  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员”。陈桥街道将法学会工作融入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法治先行,充分指导调解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调解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纠纷,在矛盾化解中实现“情”与“法”相结合。

  做好居民群众“倾听员”。该街道依托法学会工作站,安排法律专家及顾问倾听、征集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立法项目建议,听真言、纳民意、解民情。征集的立法项目建议内容通过专家的梳理,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并提交街道讨论。

  做好行政复议“把关员”。陈桥街道通过接受群众复议申请,在受理渠道及时发现执法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

  做好法治教育“宣传员”。该街道邀请法学会工作站的专家律师在法治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开设模拟法庭,选取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邀请法院的审判员协助开展模拟审判,以案说法,加深居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提高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动街道法治教育更上新台阶。


  嵌入式共享 筑牢信访维稳“三条线”

  搭建建议收纳线。陈桥街道建立百姓群众、村(社区)、法学会工作站的三级意见建议收纳制度,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召开三级联会,形成统一的建议报送街道党工委,供集体决策使用。

  打造法律品牌线。对信访人通过网、信、访反映的问题,该街道法学会工作站主动介入与当事人联系,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下沉延伸,引导群众依法信访,诉访分离,自觉维护良好信访秩序。

  创新基层治理线。陈桥街道尝试性引入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坐诊”“约诊”“网诊”等形式,法学会工作站作为第三方来推进信访积案的实体化解,为化解方案、街道信访联席会议报告提供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