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破解防沉迷”灰产套上监管“紧箍咒”

  暑假期间,家长张伟发现,16岁的儿子一直在打游戏,每天十几个小时。“防沉迷系统也防不住,他有各种办法。”张伟感慨,所谓“办法”,其实就是租号和买号。8月上旬,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但在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的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成了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8月26日《新京报》)

  为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以及社会相关各方做出了不少努力,游戏公司也纷纷推出了防沉迷系统。然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破解防沉迷”灰产却给了未成年人轻松突破防沉迷系统、畅玩网络游戏的便利和自由,不管有什么限制,只要未成年人愿意花钱,甚至花不多的钱,“破解防沉迷”灰产都可以给出破解方案。“破解防沉迷”灰产规模庞大,充斥电商平台的每个角落,产业链分工明确,不仅有批发商、零售商上下游之分,还针对微信、QQ等不同的社交平台以及苹果、安卓等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呈现出市场细分之势,不仅租卖游戏账号,还卖防破沉迷系统的技术。

  “破解防沉迷”灰产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防沉迷系统”,抵消了社会各界为“防沉迷”工作做出的努力,让“防沉迷”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干扰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行动,扰乱了网络秩序,已在实质上构成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也违背了法律的要求。

  网络保护被列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专章,而“破解防沉迷”是网络保护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对这两类违法行为,可以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相关许可证等处罚,监管责任主体是公安、网信、电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破解防沉迷”灰产中的网络游戏账号、上号器、解锁码、代替人脸识别服务,以及商家发布、传播的涉“破解防沉迷”灰产的相关信息和服务都属于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应在删除、屏蔽的范围之内。电子商务法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从这一角度来看,监管部门在整治清理“破解防沉迷”灰产时可以有更多手段、更多作为。

  遏制“破解防沉迷”灰产离不开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的建立完善,离不开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的升级、补漏、提效,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创新,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的教育引导责任,更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相关部门要依法明确“破解防沉迷”灰产的违法交易属性,针对“破解防沉迷”灰产营销行为建立甄别治理机制,用足用好法律武器,让违法商家和平台付出必要代价,确保治理“破解防沉迷”灰产能取得更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