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收取“打包费”需依法规制

  由于工作早出晚归,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小赵晚餐经常点外卖。近日,小赵在某外卖平台上点一份烧烤外卖时,发现打包费竟然按串收取。记者采访发现,小赵的遭遇并非个例,打包费已经成为一些外卖平台商家赚钱的套路。(8月25日中国青年网)

  连日来,外卖打包费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有记者调查发现,外卖平台中的大部分商家都设置了打包费,价格高、套路多,有的商家每点一个单品就要支付一份打包费,每份打包费为1—2元不等。有网友认为,商家不合理收取包装费,已经构成变相的强制消费。

  针对打包费一事,商家和平台各有说辞。平台认为,包装费由店家设置,费用也是付给店家而非平台,由此看来,打包费与平台无关。但商家却说,包装费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卖平台抽成太高和店铺间低价竞争而导致的,每卖出一单,外卖平台要抽成20%—30%,店铺根本赚不到钱,又不敢在菜品上加价,无奈只能增加包装费。

  外卖商家收取不合理的打包费,相当于捆绑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这一条款的核心意思,就是反对强制消费。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指出,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消费者拒绝提供相应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提高收费标准。商家、外卖平台收取包装费的行为,在法律上已涉嫌违反法律规定,构成了变相强制消费。

  外卖平台与商家利益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平台分成过高,严重挤压了商家的利润空间,商家就只能通过提高包装费等方式维持一定的利润率。这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博弈,博弈的根本目的是找到利益平衡点,寻求最大公约数,最终实现多赢。但是,一方利用其强势地位,迫使另一方不断让步,却影响到第三方消费者的利益,令消费者成为受害者。

  任何商品和服务都要依法经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给予消费者充分选择的自由。当前,外卖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在限塑令的大背景下,收取一定的包装费,有利于遏制白色垃圾、倡导绿色生活。但是,不是基于消费者自愿的花费,把消费成本捆绑强加给消费者,过度收取商品打包费达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目的,这种做法既不道德,也有违法律。而且,不必要的独立包装、重复包装、二次包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此,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外卖包装的收费,引导平台方和外卖商家实现利益平衡,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