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口”服务“大民生” 榆次公安户政“窗口”更亮了
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大的民生,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变化彰显出榆次公安户政部门在民生领域的温情实践。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安机关以户政服务水平提升促队伍教育整改,面向“两代表一委员”征集意见建议、邀请群众进行户政服务专题座谈,开展“群众呼声调研”活动、在每个服务窗口设立征求意见箱……坚持开门搞整顿,让群众广泛参与,实现服务围着“民声”转。
服务围着“民声”转
积极回应“热点”
在郭家堡派出所户政服务大厅,自助叫号机、免费打印机、饮水机等便民设备一应俱全,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户籍民警规范、高效、热情的服务,让办事群众满意而归。作为全省首批命名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该所注重将群众的建议意见作为整改提升的方向,抓规范、抓热情服务、抓软硬件环境提升、抓依法依规服务,真正让队伍教育整顿的实效体现在群众满意上。
榆次公安分局多个派出所户籍服务窗口,均设立了“满意拍”小技巧、“小道具”,让群众在办理证照时拍到满意的照片。同时开通“无障碍”缴费通道,群众办理身份证件时可选择现金、支付宝、微信等缴费方式,群众扫描各派出所二维码进行二代身份证工本费缴费,直接转入分局专户,对年龄较大、不会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群众,由户籍民警积极协助,确保缴费无障碍。
“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也在不断优化。
“上班上学时间和户政业务办理时间有冲突怎么办?”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这一问题,根据辖区群众反映情况和工作实际,榆次区公安分局户政科开展错时服务和预约服务,将下午窗口办理服务时间提前,对确有需求、提前预约的群众,可提供延时服务。同时,榆次公安从错时延时服务着手,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办理时间,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榆次公安已为超过200名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工作跟着“民心”走
全力破解“难点”
无户籍人员办理和疑难户籍业务办理,一直都是公安户政服务的难题。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榆次公安机关将无户口人员办理和疑难户籍业务办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真正解难题、解民忧。
前不久,几名社会服务志愿者来到榆次区公安分局使赵派出所,诉说了一名98岁无户籍老人的“难题”。原来,这位名叫郭福庆的老人70年前就开始流浪,2003年来到榆次,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也无法和任何亲人取得联系,一直寄住在使赵派出所辖区北六堡村,年老后由社会公益志愿者照顾。眼看老人年事已高,志愿者希望将其送至救助站养老,但因其无任何证件,事情成了难题。
为了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使赵派出所户籍民警立即着手办理。根据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得知他祖籍在山东菏泽一个农村。经过多方辗转寻找,民警找到多位知情人,基本查实了其原籍并取得了信息。经过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的协调沟通和采样比对,派出所民警上门服务,最终老人的户口、身份证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老人激动地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户口本。
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榆次公安分局户籍民警奔波数千公里,累计为8名无户籍人员成功办理,解决了21名群众的疑难户口办理难题。
业务随着“民生”行
延伸服务“触点”
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榆次公安以“上门办理”和“村级代办”为抓手,将户籍服务窗口“搬”到村级场所,“沉”到群众家中。
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榆次公安分局制定了长效的为辖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上门办证和送证服务,只要群众有需要,和村委联系后,村委联系派出所,预约时间上门办理。
今年85岁的李同华老人,1972年来到榆次定居,因为没有户口,无法办理医保,且行动不便,其儿女前来公安机关寻求帮助。户籍民警得知后,迅速启动上门办理通道,并通过多方调查走访取证核实,为其办理了户口登记,并上门办理了身份证,老人的医保问题迎刃而解。
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大的民生,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变化彰显出榆次公安户政部门在民生领域的温情实践。下一步,榆次公安机关将从群众需求出发,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继续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聚焦民生,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小“证件”惠及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