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颜”农产品呼唤监管出击
消费者在购买果蔬等农产品时,往往对其“颜值”较为关注,农产品分拣成为部分商家“必选项”。记者梳理近期农产品热点事件发现,有的加工户使用违规化学药品对农产品进行“美颜”,让品质较为一般的农产品卖相好、卖价高。(4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日益多元,“卖相”成为不少消费者是否选择某款农产品的关键标准之一。适度分类包装,“净菜”入户,满足了消费分层需要,顺应农产品“颜值经济”的果蔬分拣成为大趋势。“高颜值”果蔬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于是“美颜”农产品也应运而生。
使用化学药品对果蔬产品进行“美颜”以求扩大销路、获得高利润是“美颜”农产品畅销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较为分散、隐蔽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监管漏洞,也导致“美颜”农产品有机可乘,加之部分消费者只注重农产品“长相”而忽视质量,错误的食品观念致使“美颜”农产品有大行其道的机会。
以山药为例,山药“美颜”主要靠次氯酸钠。早在2011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等33种产品监管工作的公告》明确禁止次氯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因为次氯酸钠本身是一种消毒剂,不能用作食品漂白剂,通过化学品漂白对山药实行“易容术”,明显违反法律法规与人伦道德,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规,均对市场交易提出了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依照现行法规,以掩盖食品质量为目的违规操作都在禁止之列,而用一般的、低品质的农产品冒充高品质农产品,则涉嫌虚构事实对消费者进行欺诈,漠视法律法规及消费者的知情权,更损害人们身体健康,无异于谋财害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
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美颜”农产品市场乱象呼唤监管出击。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大巡查、查处力度,升级辨别伪装的科学技术,严格把控果蔬质量,严厉惩治唯利是图、制假贩劣、危害公共健康的企业和个人,提升违规违法成本,注重发挥“吹哨人制度”作用,强化商业道德与行业自律,自觉尊法守法,激励有正义感的良心商家勇敢维护农产品品牌,用“良币驱逐劣币”,坚决堵住“美颜”农产品问题漏洞。消费者也要学习果蔬产品的相关科普知识,树立正确的农产品消费观。新闻媒体要大力强化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宣传。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商家、消费者以及媒体等的多方行动,遏制“美颜”农产品安全问题,促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