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证书”岂能成谋利商品
一张加盖公章、写有志愿者姓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在网上竟被明码标价出售。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互联网交易平台中有不少商家涉嫌伪造、贩卖公益证书。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做公益是谋求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是一项不求回报私利的事业。公益服务证书是证明某人或某组织参加了某次公益活动的文件。这种证书凝结着一种团结互助意识,一种为公共利益付出无偿劳动或个人财产的社会责任感,显然是不可随意流通,更不可沦为谋取利益的商品交易。否则,就是对公益精神的严重亵渎。
然而在现实中,公益服务证书为何会沦为一种商品?从媒体报道中看,不少大学生、留学生购买这种证书,主要是为加学分、申请奖学金、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比如一位正在申请赴英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大学生表示,在申请相关学校时,优秀的志愿者经历、公益履历可以为申请人赢得一定优势。可见,学生购买假的公益服务证书是为个人履历添彩,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评定荣誉称号加分。
不过,这样做是对诚信品质的自我戕害。公益服务证书理当颁发给每位为公益事业辛勤付出的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纸公益服务证书,就要既有对公益的正确认知,又能够大力践行公益活动。换言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才是取得公益服务证书的正确路径。诚信是每个人的重要品质,不应因小失大,购买假证书,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对于伪造公益服务证书者来说,其行为已涉嫌犯罪。刑法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可判处犯罪嫌疑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一经查实,这些商家会受到相应处罚。如今,媒体报道了电商平台贩卖盖有公章的假证书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对此类犯罪行为应加大破获、处罚力度,不管是伪造者还是销售者,都应受到应有处罚。
电商平台也有义务拦截假的公益服务证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主动防控。公益活动组织单位则要杜绝证书管理漏洞,有的伪造证书竟声称能保真,通过审核,应当检视证书制作、颁发渠道中是否存在漏洞,不给任何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