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红食品”红得健康
自热火锅、半成品拉面、速食螺蛳粉……近期,众多网红食品品牌强势崛起,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受“一人食”与“宅经济”等影响,加之电商直播等形式助推,网红食品已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增长点。但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4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红也结伴而生。“网红食品”让一些美食爱好者趋之若鹜。必须承认,许多“网红食品”的口味很不错,色香味俱全,尤其是在通过社交媒体选购美食已成为一种潮流。当下,网页上的介绍让人胃口大开,引诱着人们下单,以及在朋友圈中分享。然而,遍布于朋友圈里的美食宣传,往往真假莫辨。“网红食品”正是抓住了“吃货们”的从众心理,利用朋友圈熟人关系、口碑传播的社交特性,甚至发动营销公众号为其背书。
“网红食品”是否健康、安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生产和销售这些食品的厂家、商家是否具有合法资质,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被查处的‘问题网红食品’,都存在生产环境恶劣的问题,在环境清洁度、空气湿度和消毒设备等方面都没有过关。”
其实,在“网红食品”领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比如上海某面包店,此前也是长期排队的网红商家,但之后却被相关部门查出使用过期面粉生产面包,让人大跌眼镜。今年2月,有消费者发帖投诉称,某知名自热火锅产品的发热包突然爆炸;3月,某热门品牌螺蛳粉被消费者投诉吃出烟头。食品行业的老问题成为新兴市场的“绊脚石”。
实际上,对于“网红食品”的网络规定与查处,是有法可依的。根据我国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网络平台发布的食品信息应当合法有效,内容应当真实准确,不得作虚假宣传和虚假表示,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
让“网红食品”红得健康,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一方面,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监管部门要顺时而变,顺势而为,加强监管,与时俱进,形成网上搜索、实体寻源的新监管方式,严打“黑作坊”摇身一变成“网红”,对不法商家侵入朋友圈的营销行为一查到底。另一方面,要从细节处明确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平台加强自律、畅通举报投诉通道、提高违法成本等。除此之外,需要消费者多一些理性,多一些警惕和防范心理,避免盲目追捧。商家要不断提升良知与自律,自觉维护品牌形象,积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