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贷”是对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的另类呼吁
今年3月,云南省昆明市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名为晋龙如意园的陵园曾联手推出的一项“墓地按揭”业务在清明节前引发关注:按揭贷可0首付购买墓地,贷款额度最高可贷2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10年。在舆论普遍质疑下,晋龙如意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与银行协商之后,考虑到落地性不强,双方已经决定取消这一项目。(3月23日民主与法制网)
“生前为房奴,死后为墓奴”,“以后就是贷贷相传了”……“墓地贷”一经推出,便引发舆论热议,遭遇网友口诛笔伐。很多人认为,“墓地贷”切中了墓地资源稀缺、价格昂贵、殡葬成本高、死不起的社会痛点,加剧了民生焦虑,也助长了炒墓、攀比办白事等风气,从而加重家庭负担。
不可否认,细分市场是一种金融创新,是一种金融营销策略,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细分市场,推出针对特定范围、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的特色金融消费产品,可以制定更精准的定价策略和风控策略,有效控制风险,深挖市场发展空间,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墓地贷”也是一种市场细分的产物,从纯金融的角度看,“墓地贷”不仅有助于银行和陵园拓展业务,甚至契合了一些人的殡葬消费需求。但一款金融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不仅受金融法则和市场规律影响,还受市场伦理的影响,而市场伦理包含公序良俗、价值观导向、消费痛点等因素。
多年来,不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群众都普遍遭遇了“买墓难,买墓贵”问题,一块小小的墓地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让民众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大中城市周边的墓地资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一墓难求,导致不少人跨区域买墓,甚至还出现了跨区域买商品楼存放骨灰盒的现象。而为了缓解本地的墓地供应压力,稳定本地墓地市场,个别地方还出台了限制外地人购墓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墓地贷”给本就饱受争议的墓地行业乱象进一步释放了负面效应,引发民众抵触。
“墓地贷”是对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的另类呼吁。墓地的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2000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据相关研究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乃至到2050年,都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的阶段,这必然会导致对墓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墓地的供给却相对不足,据媒体公开报道,各地的经营性墓地已经不能跟上需求节奏,而城市公益性墓地尚处于初步探索发展阶段,投入的数量较少,调节市场的作用有限。要缓解墓地供应紧张的局面,降低民众丧葬费用,关键还得深化殡葬改革,调整优化公益性墓地管理供应政策,完善公益性墓地供应措施,大幅增加公益性墓地的社会供给。有关部门要保障广大群众“逝有所安”,较大幅度提升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逐步建立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城乡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要瞄准民生需求,在积极鼓励引导民众选择生态葬的基础上,围绕公益墓地的供给持续发力,从源头扭转墓地供需关系,破解一墓难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