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防“扫码点餐”成为侵权利器
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中消协25日表示,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3月25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场合,“扫码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方便快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扫码消费”是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让商家搜集公民的个人隐私,比如,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显然这属于侵权行为。
就饭店而言,究竟是选择“扫码点餐”还是人工点餐,裁量权应该给消费者,不能统统取消人工点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餐厅经营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使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这种做法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谨防“扫码消费”成为侵权利器,一方面,工商执法部门要适时介入督促餐饮企业守法经营、加强自律,对“扫码点餐”行为依法规制,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不法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商家要有法律敬畏意识,恪守业界遵循。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决定是否用餐。
从更深层次来看,“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支付安全问题的受害者。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商家必须有一种法治“规则意识”,不能将搜集他人信息视为一种常态,恪守法律规定应成为商家的业界遵循,谨防“扫码消费”成侵权利器应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