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学生网贷乱象正当其时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同时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3月18日《上海证券报》)

  “快速申请,快速审核,最快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元—50000元额度等你来!”这些广告语后面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陷阱”。

  曾几何时,各银行积极向大学生办理信用卡,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后来银行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于是,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购物还方便的“网络贷款”就趁机“钻了空子”。网贷平台狠打擦边球,用天花乱坠的宣传广告鼓动学生贷款消费,让那些不懂财务计划、不知道量入为出的大学生瞬间产生消费冲动。但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偿还能力,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坠入财务负债的泥潭,自己也因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而发生极端事件。网贷悲剧发生在年轻学生身上的事例常见诸媒体报道。

  一笔贷款成功,意味着网络平台的贷款高利息已经入账,至于学生究竟贷了多少,会否影响生活和学习,他们并不关心,因为最后会有父母亲友来兜底,即便少数人“人间蒸发”,不良信用记录也将跟随其一生。如此算来,网贷平台包赚不赔,这也是“凭身份证和学生证,10分钟审核、0抵押0担保快速贷款”的“高效率网贷”的原始动力。

  近些年来,在高利率的利润刺激下,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唯利是图,争抢蛋糕,不需要任何抵押,不看信用记录,仅强调贷款便利性和所谓的“低门槛”,裸条借贷、租金贷、美容贷、培训贷等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产品层出不穷。

  网贷平台野蛮生长,用诱导、哄骗乃至欺诈的手段,将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作为频繁贷款对象,牟取暴利,让未出校园的大学生扛起大笔贷款,过度超前消费,形成了攀比、炫耀、寅吃卯粮等错误消费观、价值观,使其负债累累,身心疲惫,不断引发校园安全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安宁,危害不容小觑。

  精准遏制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很有必要。此次五部门联手升级监管措施,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明确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守风险底线,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就是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亮起监管利剑,是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

  政令之下,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相关法规,强化校园管理,加强风险教育,为陷入其中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与家长一起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大学生们要加强金融消费和网络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摒弃虚荣、攀比、盲从心理,不要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避免落入过度消费、入不敷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