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伟代表:打好乡村振兴红绿两色“组合拳”
“作为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带头人,就应该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不但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好,还要落实好,更要把乡村建设好,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伟说。
王建伟是一名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平时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把本职工作同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有效衔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关于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加强帮扶工作,加大财政扶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支持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等建议,持续关注乡村振兴。
“红色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思路
王建伟所在的霄坑村是典型的山区,山高林密,盛产绿茶。现在茶叶也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知名度很高。在霄坑村,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伐木是村里的支柱产业。随着树木越砍越少,王建伟一直在思考能让霄坑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村“两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调整产业结构——以茶为主。然而,因村里长期伐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一年不如一年,茶叶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2003年起,王建伟担任霄坑村的村委会主任,并于2008年开始,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那时,他带领村“两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护生态,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2011年,“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走生态茶叶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被写进霄坑村的《村规民约》。
停止伐木,严禁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进村,王建伟带领霄坑村用茶叶铺出一条致富新路子。现在,霄坑村每年生产14万斤茶叶,茶叶年总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村民收入的90%来源于茶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
霄坑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茶叶小作坊发展成流水线生产作业,昔日农民摇身一变当起了老板。同时,成立了霄坑村茶叶协会,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此外,围绕一村一品茶叶产业发展,去年7月中旬,王建伟组织企业赴黄山猴坑村考察参观学习,对霄坑茶叶品牌进行整合,做大做强茶叶品牌,目前也已取得很大成效。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集体经济也越来越强,王建伟内心酝酿已久的另一个想法也逐渐成熟起来。那就是利用现有的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走茶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之路,进一步拓宽霄坑村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渠道。
就茶叶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王建伟制定了以“红色基地+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
据了解,中共黄西工委暨黄西总队机关驻地遗址纪念碑位于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龙袭坑。黄西工委、黄西总队机关在领导贵池人民开辟游击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贵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4月,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拟建设黄西工委纪念馆。2019年9月4日,梅村镇党委向贵池区委组织部提交了《关于建设霄坑黄西工委(红色教育)纪念馆的报告》。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现在基本完成省级保密教育基地建设,为山区的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议继续落实对脱贫地区的倾斜支持
“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我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当代表一定要履好职,要充分学习和调研、积极为民代言。”王建伟表示。
在今年两会前,王建伟多次到当地的主要涉农单位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局等就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就乡村振兴主题任务、面临困难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乡村振兴,王建伟有过深度思考。他认为,要想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做到有效对接、无缝衔接,还必须切实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如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内在造血机能较弱、持续增收能力普遍不强等。为此,他带来一份关于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加强帮扶工作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针对如何帮扶,他从政策、机制、动态监测等角度加以阐述。
即国家层面要继续落实对脱贫地区的倾斜支持,保持“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投入不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强对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的指导和扶持,培育和激活他们的内在发展能力;完善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机制,确保消费帮扶、社会帮扶持续发挥作用;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其他容易导致生活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坚持到户、到人后续帮扶,消除返贫风险点;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坚持兜底保障,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机制。
王建伟告诉记者,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规划与目标,这让他信心百倍。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两会后要把会议精神和精髓带回去宣传给基层的每一个老百姓,未来霄坑村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王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