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皖平代表: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出谋划策
本报讯(记者汤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一直关注“三农”重点领域,近年来累计提出100多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重点地区的精准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在赵皖平看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是终点,而是开创幸福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乡村全面振兴上,提出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赵皖平说。围绕现代种业提升、乡村建设等领域,今年两会他提出了“关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建议,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谋划策。
赵皖平表示,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室、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在生产道路硬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应将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赵皖平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农业设施投入大、回收期长、盈利薄等原因,多数镇、村规模性特色产业难以形成。部分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但因宣传不足、开发不够等原因,整体效益欠佳。
为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赵皖平建议,各级政府应当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资金,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尤其要补齐农业上的短板,通过硬化生产道路、合理布置机井、疏通沟渠、补牢防洪排涝设施等方式,逐步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
他表示,只有基础建设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更多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