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三十而离”需多方合力
多地数据显示,“90后”正在成为离婚群体的主力。三十而立变成“三十而离”,让人唏嘘不已。原本应当三十而立的“90后”,为何在组建家庭后又纷纷步入离婚轨道?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新一代年轻家庭普遍存在着“精神上、物质上未成年”的现象。(2月1日《半月谈》)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由1987年的0.55‰上升为2017年的3.2‰。2018年离婚率继续保持3.2‰。其中,“90后”正在成为离婚群体的主力,三十而立变成“三十而离”。究其原因,除了双方感情因素之外,也与社会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新一代年轻家庭,普遍存在着“精神上、物质上未成年”的现象。一方面,自由择偶、浪漫婚姻,在高度流动的社会里存在高风险,导致离婚数量攀升;另一方面,专家认为离婚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开放程度成正比,未来中国的离婚率可能将继续上升,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提出备受关注的“离婚冷静期”,针对轻率离婚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规定也体现出法律背后的道德伦理基础——尊重婚姻、尊重家庭、珍惜感情。从立法的本意来看,设立“离婚冷静期”,是避免婚姻当事人轻率离婚、冲动离婚,以维护家庭稳定的有益举措。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设立“离婚冷静期”,主要是事后干预,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婚姻问题的发生。从长远角度来说,降低离婚率应该探索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减少冲动结婚和离婚,保持家庭和谐。
遏制“三十而离”,要完善婚姻干预机制,有关部门要多为恋爱和婚姻中的男女,做一些风险预警工作,比如,关心他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和生存状况,理顺他们在婚姻里的惶惑和混沌。同时,要为处在弱势的一方提供相关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些生存技能。特别是,协调解决婚姻里遇到的一些家庭问题,帮助夫妻双方学会和家人沟通、相处,减少家庭中不必要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引导夫妻双方建立自尊并实现相互尊重。
看待年轻人离婚现象无需过分悲观或是一味否定,但离婚也不仅仅是个人私事,还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关系利益相关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还要多方参与,通过实际行动避免“三十而离”现象持续发展。父母要有边界意识,成年子女要适应角色转换,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自己的婚姻和人生承担起责任。实践表明,引导促进夫妻双方共同成长,有助于婚姻的协调美满。当前很多夫妻不懂得经营和保护自己的婚姻,需要帮助他们进行婚姻辅导,珍惜来之不易的情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