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付费资金监管让消费者更安心

  近日,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银行推出“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该平台基于微信小程序,提供了“消费者端”和“商家端”,商家将其全部预付费产品或者部分预付费产品接入平台,银行对经过平台流转的预付费资金进行100%监管。(2月4日《中国消费者报》)

  据媒体报道,“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的运作是当消费者付款时,资金自动转入银行资金存管账户,只有当消费者在商家消费并现场核销后,银行才将当笔费用划转至商家结算账户。无论消费者预存多少费用,商家只能自由支配消费者已实际消费的额度。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恶意“卷钱跑路”的风险,消费者也不必担心商家挪用预付金作为其他用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预付式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先支付价款,经营者在以后一段时期内分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一般而言,人们选择预付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储值享受折扣等优惠,而经营者则可早日回笼资金、吸附消费者、降低经营成本。但原本双赢的格局却因为个别商家经营不善或者存心欺诈而让不少消费者遭受损失。近年来,与预付费相关的舆情和投诉举报逐年增多,特别是少儿教育、健身、餐饮等领域,更成为预付费消费问题的重灾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部门推出“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强化预付费消费领域事前监管,给预付费消费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是预付费消费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很好补充了目前已较为成熟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利于促进提升预付费消费体验,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值得各地借鉴推广。

  早在2012年9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应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办理备案,并对相关企业实行资金存管制度,按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但现实中,一些行业、经营主体推行的预付费消费行为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备案,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使得预付费消费问题时常见诸媒体报道。

  预付费消费市场大有可为,监管要大有作为。相关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对消费者预付款实施第三方管理,采取措施为预付费消费加上“安全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同时,要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从发卡商家的资金规模、信用状况等方面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对违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严格处罚,将失信企业和商家列入“黑名单”,有效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坚决维护良好的消费市场秩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律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对根治预付费消费乱象,需要用好法律手段。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预付卡发售单位的资格、责任义务、违约责任、监管部门、消费者救济途径等,使预付式消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商家故意“卷钱跑路”等问题,司法机关也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依靠法治促进市场经济活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