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农村沦为“山寨食品”倾销地
最近,根据央视财经报道,在云南昆明新广丰批发市场有不少山寨食品,“大白兔”变身“小白牛”,“士力架”变身“克力佳”,一些品牌饮料也纷纷被“山寨”。当地商户说,山寨食品大多销往城郊和乡镇,过年前一天能卖出上百箱。这样的状况令人心忧。(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据了解,这种“山寨食品”涉及的品种很多,除了模仿“大白兔”的“小白牛”、模仿“士力架”的“克力佳”之外,还有诸如模仿“旺仔”的“王仔”、模仿“雪碧”的“云碧”、模仿“哇哈哈”的“娃恰恰”等等几十种。由于这些“山寨食品”的外包装、字体、字型等都与正品几乎一模一样,因而顾客很难发现。加之,很多农村地区群众对正品品牌鉴别知识知之甚少,各种“山寨食品”蜂拥而入。
“山寨食品”之所以能泛滥于农村市场,关键在于生产厂家模仿正品品牌产品的手段“高明”,同时“山寨食品”便宜,因此很多群众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会去计较。这无形中,为“山寨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谨防农村地区沦为“山寨食品”的倾销地,需要加强监管。要加大对各地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制假售假行为,制定严格惩罚制度,对被查实的食品制假售假生产企业实行“零容忍”,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不法厂商不敢制造、生产、销售“山寨食品”。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应依法从重判罚。要制定内部举报人制度,积极鼓励检举揭发行为,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假冒伪劣“山寨食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要加强企业自律教育,加大诚信宣传力度,促使企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以此有效防范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应深刻认识到,打击“山寨食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工作做细做实,让各种“山寨食品”无立足之地,努力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建立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