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次性筷子戳出高校的“浪费黑洞”

  十几个开放窗口一溜儿摆放不少一次性筷子,走进食堂的师生随来随取,有的学校半年购买百万双……近年来,一次性筷子背后的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8000双筷子计算,我国每年因生产一次性筷子所“吞噬”的林木资源不是小数。记者近来走访发现,除了酒店、外卖等,一次性筷子源源不断地流向高校,部分高校食堂常年大量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有的高校甚至半年就花费6万多元,购买超过百万双筷子。(12月10日新华网)

  针对一次性筷子的浪费,社会掀起了多轮讨论,给出了很多版本的一次性筷子与树木、森林之间的“换算公式”。尽管有舆论的压力,有公众环保理念的进步,有商务部等多个部门要求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的通知要求,也有一些地方禁令限制,但一次性筷子依然在部分高校发挥着餐具主力的作用,大体量流通,大体量浪费,这让人感到很意外、很担忧。

  部分高校一次性筷子消耗量惊人,应该引发社会警惕和反思,不论是学校、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学生,都该为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付出必要的责任。实际上,一次性筷子的浪费问题也在广义的餐饮浪费范畴内,因而,教育部门应该把制止、减少一次性筷子浪费纳入光盘行动,纳入文明治理的范围。首先,应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引导,把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列入文明就餐的提示内容,增强师生的节约自律意识。其次,健全完善餐具消毒相关制度,严格落实餐具消毒责任,加强对循环餐筷以及其他循环餐具的消毒管理,确保消毒质量符合餐饮安全要求,给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营造放心的就餐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步停止对一次性筷子的免费供应,鼓励或要求师生自带餐具。仍然保留一次性筷子供应的学校,则应该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工作,积极与有关企业对接,提升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率。

  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校一次性筷子看似免费供应,但其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就餐的师生身上。另外,一次性筷子也不一定就是卫生、安全的,有些一次性筷子来源于一些小企业甚至黑作坊,质量不稳定,难以达到食品安全标准。一次性筷子也有保质期,筷子的卫生安全系数与存放时间、场地环境等都有关系,如果筷子存放时间过长,存放环境潮湿,或受到其他污染,很容易滋生细菌,产生餐饮安全隐患。所以,应该理性看待一次性筷子的利与弊,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