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手段阻断售卖简历产业链
在招聘平台投递简历后,却屡遭陌生来电和短信骚扰,内容多为介绍“贷款”“博彩游戏”“兼职刷单”等信息。应聘者怀疑个人信息通过招聘平台落到他人手中。记者调查发现,从售卖企业招聘账户到批量下载应聘者个人信息,再通过贴吧或QQ群销售简历,其中存在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卖家称,不同平台的简历价格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一手实时简历每份3元到5元不等,二手简历每份不到1元。(12月13日《西宁晚报》)
求职简历,是求职者给招聘单位发的一份简要介绍,包含了大量个人信息,诸如姓名、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学习与就业经历等,是我国法律直接保护的对象。而在售卖简历的黑色产业链中,无论是售卖简历者、提供简历提取技术者还是购买简历者,均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引人深思的是,个人求职简历是如何通过招聘平台流落到他人手中的。从报道来看,有的简历是从招聘平台上的企业账号直接下载的,有的简历是卖家花钱购买企业账户,在招聘平台自行发布招聘信息得来的,有的简历是通过“提取器”和“采集系统”等技术方法,从招聘平台及接收简历的邮箱批量下载的。由此可见,这些都属于招聘平台工作不规范造成的问题。
针对个人简历这类含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材料,招聘平台应当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障义务,对招聘企业应当承担必须的严格审查义务。换言之,招聘平台应出台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细则,与招聘企业签订相关保密协议。要及时查清问题企业账号存在的疑点,分辨出哪些账号是在恶意收集信息,确保招聘企业的用工需求是真实的,企业是正规合法的。
很多招聘平台都宣传自己设置有严密的数据库防火墙,安全及运维部门24小时监控,然而,却对个人简历“提取器”和“采集系统”束手无策,说明要尽快补齐技术短板。同时,要在防范虚假招聘上下真功夫,对每条招聘信息严格进行审核,对不愿或不能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营业执照,或是提供虚假身份、营业执照的用户,不允许其注册,更不允许发布招聘信息。目前我国招聘网站尚无专门的管理规定,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泄露、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如何担责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对招聘平台缺乏硬约束。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法律制度,规范招聘平台的运作,通过法律手段,阻断收集售卖个人简历黑色产业链,护航招聘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