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络问诊需要监管发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购药场景受限,很多患者把问诊需求转移到网上。报告显示,疫情使得在线医疗普及度与大众认知大幅提升,推动了在线医疗的发展。但在线医疗大幅发展的同时,网络问诊、开药过程仍存制度漏洞,导致公众“体验”并不算太如意。(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医疗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不仅帮助患者减轻了排队候诊之苦,而且也能有效分流患者,减轻医疗机构、医生工作压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当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网络问诊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正在经历身份之惑、问诊之惑和监管之惑,引发投诉不断。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张口腔内溃疡滋生的照片,拿给3个网络问诊平台上的若干名医生问诊,却得出了众多不同的诊断和处方开具。

  必须承认,网络问诊在“远程会诊、避免盲目就诊以及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网络问诊这种形式来说,想要良性发展,医生、患者与平台方的定位都应该准确,监管要“对症下药”。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互联网企业和患者多方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规范互联网医院的规章,应尽快细化落地措施,出台细则明确如何集合卫生、公安、网信等部门力量,加强有效监管;如何对网上违法行医行为进行处罚等。此外,应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公布合法合规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名单和举报电话,开放互联网医疗机构资质查询系统,引导群众到正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就医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