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违规采集信息不容忽视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鲁春丛介绍,自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目前已完成国内用户使用率较高的44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责令1336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12月1日《经济日报》)
从信息披露来看,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触目惊心,一些App更是“屡教不改”,严重侵害用户的合法权益。在工信部此前连续开展的9批次集中检查中,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强制索权3个问题突出,占比分别为32%、20%、21%。个人信息在前端没有被保护好、处理好,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如骚扰电话、短信横行、引发诈骗问题等等。
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理论上来说,App方面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遗憾的是,一些App运营单位不仅没有履职尽责,还在整改上存在思想漠视、抱有侥幸心理,甚至技术对抗等问题,这也让专项整治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对App运营方来说,之所以实行“拖字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改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配合意愿较低。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App来说,获取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但应该“取之有道”,不能“野蛮生长”,也不能越过底线和红线。根据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但不少App为了经济利益拒不配合整改,这样的现实,消解了法律制度的善意。这样的局面如今有望得到纾解。我国针对性制定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11项系列标准,涉及通信录、录音、人脸、位置等信息收集使用规范,绝大部分已经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这将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明确规范要求,为治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让法律更加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App违规采集个人信息是不能容忍的现实问题,必须以细化法律、严格执法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不能留下任何的“后门”隐患,对涉及违规的企业、机构要严惩不贷,真正用法律武器在信息时代切实保护好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