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平昌“三转三治三提升”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讯(记者黎志飞□高友胜 万星明) 今年以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三转三治三提升”新模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坚持政治引领,精心谋篇布局,创新驱动“理念、方式、动能”三个转化。首先,治理理念从“单一管”到“多元治”转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三方机构、专业人士、有影响力人物,成立专业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积极探索政府机构和社区结对共建,鼓励社区(村居)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构建群众参与、协商自治的良好基础。
其次,治理方式从“被动抓”到“主动创”转化。聚焦平安建设,突出风险防控,化被动为主动。紧盯房地产、涉众金融、交通运输、涉军涉企等热点领域,常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汇聚重点系统数据信息,不断提升预测预警各类风险能力和水平。
再次,治理动能从“广角度”到“微治理”转化。着眼小细节、小范围,推动大治理、大平安,构建“社区+小区+楼栋+居民”治理架构,推动机关党员100%到社区报到,让基层社会人人参与、人人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统筹施策,立体联动发力,深度融合“德治、法治、自治”三个力量。平昌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榜样示范、道德教化、民规约束和舆论引导等感召广大民众,凝聚强大社会正能量。今年,该县开展道德大讲堂3次,农民夜校开展道德讲解30余场;10月开始,全县开展万名干部“访民情、问民意、解民难、送温暖”大走访活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同时,该县坚持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理,落实县、镇、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全县393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法律七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目前,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建设全覆盖,开展法治宣传30余场次,提供公共法律服务80余场1.2万余人次。
此外,平昌县坚持党建引领、双向服务,构筑基层治理“朋友圈”,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城市社区采取搭建居民自治、网格化服务、志愿服务和物业服务“四方平台”,探索建立“中心+平台+工作站+N”模式精准服务管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延伸到每栋楼宇、每户家庭,让“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目前,全县共培育社会组织145个,妥善处理民生事项6582项,将村(居)打造成了问题化解的“终点站”。
坚持目标导向,担当责任使命,努力实现“体系、能力、效果”三个提升。平昌县坚持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持续抓好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设在镇(街道)派出所,政法委员兼任综治中心主任,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兼任副主任,统筹基层“两所一庭一室一中心”等力量,配齐配强网格员,实现“一村一名专职网格员”。目前,该县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专职网格员配备达到90%以上。
该县坚持联动共建、问题共治,将维稳平台、网格化平台、多元化调解平台进行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实现了“设施联通、网络畅通、数据融通”,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全面选优配强镇(街道)政法委员,推进“1+3+N”模式建设“枫桥式”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司法所,“互联网+”模式建设基层法庭。
另外,平昌县坚持源头治理、协同治理,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深入推进“诉源治理”,聘请15个重点领域专业调解人才和“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设立调解专家库,成立专业调解组织,积极参与第三方调解。持续推进平安单位以及“六无”村(社区)建设,以更加突出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