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追溯要拧紧“监管链”

  “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已于11月1日起正式推广应用,近日,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为切实发挥追溯平台作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确保进入门头沟区的冷链食品来可追,去可查。执法人员结合冷链食品的特殊性,通过查平台、查文件、查防护、查分区等措施,切实做好人物共防。(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建立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无追溯数据不得销售,此举有利于疫情防控。消费者买到冷链食品之后,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在手机客户端查询冷链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相关信息。如果冷链食品实行了实名制,一旦发现了“有毒”冷链食品,查找“真凶”就会非常容易。在我国,对肉类、蔬菜等食品,已经建立了追溯体系,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据介绍,北京市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将严格落实食品追溯主体责任,保证所经营的冷链食品全部实现追溯。必须正视的是,由于“重建设、轻监管”,过去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媒体报道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追溯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消费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不统一。这显然背离了建立食品追溯平台、维护食品安全的初衷。

  冷链食品追溯,关键是拧紧“监管链”。应借鉴北京做法,切实发挥追溯平台作用,监管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确保冷链食品来可追,去可查。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冷链食品可追溯系统治理部门,进行协调与监管,不能任由企业自追溯或乱追溯。特别是,一旦发现冷链食品追溯乱象,应进行专项整治;对于涉及追溯造假、售假企业、线上线下生产经营单位等,应实行“零容忍”,坚决进行处罚,从而维护好食品安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