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应坚持个人信息保护

  10月26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被提请至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拟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如果修订草案通过,《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法规。(10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如今,社会俨然已进入了刷脸时代,购物时“刷脸”支付、用手机时“刷脸”解锁,进小区时“刷脸”开门。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但刷脸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面临着技术被滥用、信息被泄露的巨大风险。因而,有必要对人脸识别予以规范,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相关技术被滥用,人们的面部信息被随意收集和使用。否则,越便捷的技术,越有可能给用户带来麻烦。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有调查发现,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之前就有报道指出,很多人担心“人家直接一扫你的脸,钱就被支付出去”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最简单的人脸识别,只需要采集、提取人脸上的6个或8个特征点就能实现。

  面部信息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则处于不可逆转的暴露状态。密码丢失后尚可挂失更改,人脸信息泄露后则不可能再恢复到保密状态。那么,“行走的密码”自然容易导致个人资金及相关信息被窃取。特别是,当小区、用人单位都能搜集面部信息时,面部信息的安全性必然受到威胁,人们对自我面部信息的掌控度必然被削弱。

  虽然系统开发者、维护者设置了安全措施,但相关安全措施并不能完全确保所采集的消费者生物信息不被泄露以及泄露后不被不法者非法使用。特别是,一些小区门禁、刷脸打卡等数据系统的维护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较弱,极易导致信息泄露,甚至不排除有人刻意出卖相应信息。当小区物业、用人单位都使用人脸识别时,其使用的相关系统的防护措施如何,是否会随意收集或泄露数据信息,必然让人产生合理怀疑。如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即是最好的例证。

  人脸识别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理当对相关领域予以规范,如提高图像采集、人脸识别设备制造、使用门槛,避免任何机构或个人都可采集人脸信息,并赋予人们说不的权利,不允许有人以不提供服务为要挟强行收集面部信息。同时强化保护力度,要求信息持有者非经法定事由不得提供所获取的人脸信息,并严惩违规者。还可以提升活体检测技术,降低“AI换脸”,将照片或面具当人脸的风险,让人们真正掌握自己的“面部信息”,从而守护好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