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手机安全”应有更科学的防范措施

  近日,有不法分子偷盗个人手机后,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申请网贷。对此,工信部约谈了涉事电信企业相关负责人,要求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服务密码重置、解挂等涉及用户身份的敏感环节,在方便用户办理业务的同时强化安全防护,加强客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训,警惕业务异常办理行为。同时提醒用户及时设置SIM卡密码,在丢失手机后应第一时间挂失,强化安全风险意识。(10月20日《中国经营报》)

  现如今,很多人都成了网络控、手机控,寸步不离手机。特别是一些年轻群体,更是在手机中下载了购物、理财、金融等各种App,智能手机及相应的App俨然成了工作、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在此情景下,手机一旦丢失,必然给失主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当手机成为移动钱包和个人信息“收纳箱”时,丢失手机的损失更难以估量。

  智能手机时代,作为掌握更多技术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及App开发运营者,显然担负着保护消费者“用机安全”的道义责任和法律义务,不能为了便利和消费者体验而忽视“用机安全”,更不该将所有责任都推到消费者身上。

  具体而言,除了提醒消费者设置各种密码,做好防护措施外,还应设置更为严密的挂失流程。如作为运营商,在消费者紧急挂失手机号码后,可以要求其持身份证原件到营业厅解除挂失,而非通过拨打客服电话即可解除挂失。而App开发者也应设置更科学严密的防范体系,及时识别不正常操作,当用户进行大额转账、消费时,可启动人脸识别等措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消费者使用手机更加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