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4S店修车乱象”需打“组合拳”

  铛、铛、铛……在维修车间,一名4S店员工抄起铁锤,将一辆送修汽车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坏才停下,拍照后才示意维修技师拆解定损。“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车间一名维修技师说,这些都会以撞车受损来定损,“反正保险公司会给钱”。9月下旬,新京报记者先后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发现了诸多乱象,其中还包括4S店员工虚假清洗保养,截留超量油液等问题。(10月19日《新京报》)

  据了解,这些在汽车4S店维修的费用,大多是保险公司买单,或是事故责任方“掏腰包”,很少是由汽车车主“自掏腰包”的。对于这一汽车修理“行情”,汽车4S店对此一清二楚。所以,一些汽车4S店为了多赚钱、快赚钱,采取先砸后修、先砸后换、偷换零件、虚报价格、虚报修理量等方式骗取更多的汽车维修费用,其不法行为令人咋舌。

  要整治和打击“4S店修车乱象”,还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多打“组合拳”。首先,监管要到位。消保、工商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恶意采取先砸后修、先砸后换、偷换零件、虚报价格、虚报修理量等方式骗取修理费用的不法行为,应给予严惩重处,该罚款的要罚款,该整改的要整改,该取缔的要取缔,倒逼其遵规守法,合法经营,切实履行行业规则。其次,要设立“黑名单”制度。将这些不法汽车4S店列入“黑名单”,并公布于众,从而让其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使其失去顾客,失去市场。最后,要鼓励并奖励内部“吹哨人”。相关部门应通过“鼓励+奖励”双管齐下的方式,让内部“吹哨人”勇敢地站出来,对汽车4S店修理乱象进行大胆地检举揭发,让顾客不再被蒙骗、被坑害。同时,车主、事故责任方和保险公司也应提高维权意识,既要让修理店拿出详实的修理清单,又要让其“明码标价”。

  当然,还可以探索像餐饮行业推行“明厨亮灶”那样,要求汽车维修商对车辆维修保养过程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并向监管部门、消保组织、保险机构、消费者等开放监控数据。只要加强监管,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就一定能有效整治和打击汽车4S店修车乱象,从而营造一个合理、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