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急救转运的民生堵点亟待化解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院前急救改革有了新进展。据报道,到2021年底前,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999号码将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提供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服务。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华介绍,在日常中,老百姓需要的除了院前急救服务外,还有非急症转运服务,比如出院、部分长途转运等,但从严格专业角度来说,后者不属于院前急救业务。(7月29日《新京报》)


院前急救有《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等法规作为保障,有急救中心(站)等责任主体提供服务,但非急救转运没有这样的待遇。事实上,非急症转运不仅需求很大,而且有不少还属于刚需。比如,一些患者虽然病情稳定,但行动极不方便,有些患者还得随时吸氧,或者需要保持特定的体位,有些在转运前病情稳定,但由于路途遥远,半路上可能病情加重,因而不敢搭乘普通交通工具。这些患者都需要救护车,有些甚至只能使用救护车。当通过正规渠道找不到救护车时,他们就只能冒着被宰的风险,去寻求“黑救护车”的帮助。

此前,北京市999紧急救援中心也以承担院前急救为主,此次整合急救资源并统一急救号码,明确999号码将提供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服务,可谓是一次不小的进步。然而,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如此整合急救资源,北京市的做法虽然管用,但也难以被其他地方所复制。因此,满足非急救转运需求,亟待开发出更便于普及的模式。

有人担心,若允许社会力量进入,社会资本天生的商业性,就可能与医疗转运的公益性形成冲突。但是当前这类需求因找不到合适的满足渠道,导致“黑救护车”乘虚而入且屡禁不止,对民众构成的伤害巨大,相比之下,合理引进社会力量反而可以大幅减少“黑救护车”问题,只要制定好规则并监管到位,不必担心出现新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