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两次犯险获救 不应止于批评教育

6月12日凌晨,10名游客被困在了福州闽侯十八重溪的山里,接到求救后,当地多支户外救援队向山里进发,一个多小时后与被困的10人相遇。而让救援人员意外的是,他们发现这支户外队伍的领队竟然是“老相识”。去年夏天,这名领队也因为在山间被困而求助了救援队伍。(6月14日《北京青年报》)

针对领队带“驴友”两次犯险获救,不应止于批评教育,除了必要的处罚,还需分担救援成本。事实上,景区实行有偿救援,也是有法可依的。如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可见,实行有偿救援,体现了救援费用分担规则,有利于兼顾法律和社会双重效益。“驴友”任性犯险,必须为公共救援埋单,应成为一种制度常态。换言之,立法对“驴友”探险进行规范,从源头上避免“驴友”的任性犯险行为,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显得非常迫切。各地不妨借鉴有些地方的做法,将“驴友”探险写进地方旅游法规,规定“驴友”探险组织者要提前备案,不备案的,对组织者和参与者均要处罚;擅自探险遇难者,责任自负;获救者除承担救援成本,还需接受处罚。这也是以立法形式,对社会提出警示:探险存在一定风险,“驴友”要谨慎而为。

 




 

安徽芜湖赭山公园内有一块宣传牌,上面的宣传标语竟然出现了“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建”字样。(6月11日安徽网)

@梁勇:标语制作与发布是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力和政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懂点传播学知识。要想让标语深入人心,标语制作发布就必须走心。不把标语当成一回事,胡拼乱凑的乌龙标语,让人啼笑皆非,反而产生不良影响。

 

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警方发布消息,成功捣毁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团伙。而这一犯罪团伙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各大商场开展“特卖会”,售卖假冒伪劣“大牌”服饰。(6月11日《经济日报》)

@张洋:商场的管理漏洞并非偶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希望这一案件能给商场敲响警钟,及时完善对入驻商家的管理制度,堵住管理漏洞,为消费者牢牢守住质量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过紧日子”成为中央部门预算频繁出现的关键词。6月11日,随着财政部等部门公布预算,2020年度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公开的大幕开启,102个中央部门晒出各自“账本”。(6月13日《光明日报》)

@玫昆仑: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对各级政府来说,不仅是压缩财政支出,更是考验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作风。对人民群众而言,不仅是节约多少钱,更是养成节约每个“铜板”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我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让过紧日子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以“协和”二字冠名的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许多地方,有的自称“协和医院某某分院”,有的自称属于“协和医疗集团”或“北京协和医院的连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被“傍名牌”并非孤例,“同济”“华山”等知名医院同样长期遭遇“傍名牌”困扰。(6月13日《法制日报》)

@杨玉龙:医疗机构“傍名牌”终归是行业丑态。对于经营者而言,与其“傍名牌”远不如在医疗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毕竟,没有真材实料,没有过硬的医疗服务做保障,名声再响亮,也瞒不住患者的体验。

 

记者近期购买了10款儿童地垫,送第三方检测机构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内的团体标准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6款产品甲酰胺超标,超标最多的高达17倍。更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毒地垫”无一例外打着环保名义售卖,多是热销产品。(6月12日新华社)

@周志宏:时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环保,对打着环保名义售卖“毒地垫”的缺德、违法行为,有关职能主管部门必须强化行业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让使用回收料、劣质料生产“毒地垫”的企业得不偿失。

 

疫情期间,血液是同口罩、药品一样重要的生命保障,不少急危重症患者都需要血液救治疾病。特殊时期,全国血液库存还够吗?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到4月,全国血液库存一直位于安全线以上。(6月14日中国新闻网)

@汪昌莲:推进无偿献血,还须更多善政加持。要让“善有善报”成为一项基本的献血制度,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奖善措施,以此激励更多人去践行无偿献血的善举。

 

为了送喜欢的偶像成团,粉丝们铆足干劲,除了投票助力,还花钱“氪金”。在某饭圈交易平台上,偶像选秀的粉丝集资已呈霸屏之势。然而,随着粉丝集资增多,账目不明、“集资倒灌”,甚至携款跑路等问题也不断涌现。(6月14日中新网)

@斯涵涵:针对粉丝集资这一新型资金动向,相关监管部门理应重视,及时出台相应法规予以规范。建立健全粉丝集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加强分类管理,厘清各方责任,将粉丝巨额集资纳入法律监管的范畴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