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图书岂能“儿童不宜”
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内容难以理喻,这样的奇葩“童书”令人难以接受。(6月14日《半月谈》)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对于涉世未深和懵懂无知的儿童而言,并非所有的书籍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阅读那些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书籍,不仅无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会误导他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
“童书”简单说就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内容上除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特点,保持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外,还要担当起常识启蒙、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多重角色。由此解读,社会对儿童读物的期盼,要远比成人书籍的要求高得多,内容也要更健康、更规范,不能胡编乱造、格调低下。
但纵观当下的童书市场,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现象屡见不鲜。“童书”质量低下折射出儿童读物出版市场的无序竞争。一味求新求快极易导致“童书”内容的有失规范。儿童是天真无邪的稚嫩群体,也是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以“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价值引领疏导教育下一代,是我们每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以给孩子们提供健康、优质精神食粮为己任的儿童读物的创作者和出版人,更需自觉坚守这份责任担当。
“童书”防范“儿童不宜”,需遵循严格的出版流程,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兼备相容。为此,对选题策划、作品创作及后期加工等各环节的深耕细作至关重要,而监管部门的认真履职和严格监管更不可或缺。有学者建议设立儿童图书审查委员会,由教育专家进行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的审查把关。同时,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也要发挥对“儿童不宜”童书的防护墙作用,精心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避免不良书籍进入儿童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