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通报环评信用平台信息抽查情况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环评队伍诚信意识,维护环评市场秩序,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环评信用平台信息情况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处理结果。

经抽查发现,部分单位和人员在信用平台提交的信息情况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规定,对出现问题的12家单位和9人予以失信记分。

环评信用平台是生态环境领域首个全国统一的信用管理系统。该平台自2019111日在政府网站上线启用以来,已有4300余家环评单位、28000余名环评专业技术人员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此次通报涉及的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提交工作是建立诚信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体现从业队伍诚信意识的最前端环节,为推动报告书(表)编制信息公开和完善环评责任追究体系提供保障。在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自我审核、自我承诺、自行提交信息后,信用平台将这些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向社会公开,后续再通过归集和实时累计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记录的信用管理对象失信行为记分,实现环评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跨地区信用分类监管,形成环评行业完整的诚信档案数据系统,从而提升环评领域互联网+”监管和服务水平。

据了解,环评信用平台中的基本情况信息提交情况被纳入环评信用监管范围,信息提交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属于失信行为。为此,环评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引以为戒,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的严肃性,自觉营造环评领域公平有序、守信自律的市场环境。下一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规范性检查中,加大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在信用平台提交信息情况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采取失信记分和补正信息等管理措施,确保环评信用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