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司法社工的坚守与担当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全体司法社工放弃春节休假,逆行而上,冲锋在前,团结一致,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防控任务中来,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排查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典型事迹。

90后”王增辉是天通苑南司法所的一名司法社工,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他和司法所的“战友”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在基层抗“疫”一线,自大年初一返回工作岗位,一天也没有休息过。王增辉负责社区矫正工作,虽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是他的热心守护却温暖了许多人。

“司法所就是我的组织”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系统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维稳阻击战的重要战场,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启动了日报告、周见面制度。根据区司法局要求,王增辉每周要与所管矫正对象进行见面谈话,掌握人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并开展心理疏导。

王增辉每天除了和辖区所有矫正对象聊几句,问问情况,也要解决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手机坏了?社矫APP登录不上了?等着,一会就到你家小区门口,下楼我帮你装。”“电子腕带又不亮了?别急,明天去你那的时候帮你看看。”“买不着菜呀,我给你说啊,有个美菜网挺好使的,我刚买完,送上门还不贵。”……

社区矫正对象刘某某和丈夫李某都是癌症患者,需长期服药维持,可是疫情凶猛,她被吓住了,因为害怕被传染而不敢去医院,她和丈夫的药已经停了3天了。在一次见面谈话过程中,王增辉听到刘某某说起了这个难处。“不吃药病情恶化了怎么办?”王增辉当即决定去医院帮助刘某某夫妇开药。刘某某拗不过王增辉这股倔强劲儿,连连表示感谢。在收到“救命药”后,刘某某哽咽了,她对王增辉说:“司法所就是我的组织。”

“在基层司法所的实际工作中,社区矫正对象并不是个冰冷的词汇,也不仅仅只是被管教的对象,而应该被当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仅仅只有管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真正的关心,尤其是在这种特殊时期,他们也需要有组织的关心,而我们司法所就是他们的组织。”王增辉说。

北京小伙儿的名片是“耐心细致”

131日开始,社区的卡口防控执勤任务越来越重了,司法所几乎全员上了一线,都被安排在社区大门口站岗执勤。王增辉负责的是天通苑老四区卡口。他的工作是对进出小区的行人、车辆进行盘问、登记和测量体温。

工作虽是重复动作,却不是千篇一律,需要细细分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对于身份证上显示是外省份的人,即使他自述未曾离京,也要再多追问一下上次离京时间,以及家中有无探亲的亲戚等。

王增辉常常也会碰到不理解甚至是发脾气的居民,面对误解,这个北京小伙儿用耐心细致取代了曾经的暴脾气。

北京下雪最大的那天,一个老太太没有打伞,冒着雪从外面走来,王增辉赶紧将老太太领到帐篷里,查出入证、量体温。经过一番询问,他发现这个老太太既没有出入证,还说不清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急躁地嚷着要回家、要进去,看起来神志不是很清楚。

没有出入证当然是不能进小区的,王增辉一边安抚急躁的老太太,一边赶紧联系居委会请求帮助。几经周折,终于弄清楚了老太太有些老年痴呆,已经走丢好几次了,但她记得女儿的电话。于是王增辉要了电话,请她女儿到社区门口来接老太太。谁知她女儿来了之后不乐意了,一边数落老太太又走丢了,一边数落王增辉,说这大冷天为什么不让老太太先自己回去,在帐篷里冻坏了怎么办。

尽管有些委屈,王增辉还是耐心细致地解释了小区进出必须有出入证的要求。如果要办理出入证,还需要老太太的身份证,当时老太太并没有带身份证。考虑到老人的健康状况,王增辉默默拿起了登记本,扶起老太太说:“阿姨,我上门给您办出入证,顺便送您回家。”

同事评价王增辉说:“这个粗犷的北京小伙温柔起来也是着实可爱。工作虽然琐碎,他却做得更加细致,只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负责。”

“媳妇儿,对不起啊!”

王增辉的妻子是昌平法院天通苑法庭的一名助理审判员,下沉到北七家社区参加卡口值班防控工作。29日,传来噩耗,妻子的爷爷去世了,妻子要回河南漯河奔丧。王增辉考虑到司法所人手本来就少,工作任务繁重,如果他走了,其他同事要承担更多的执勤任务,于是他狠心拒绝了妻子要他陪同的请求。

216日,妻子从河南回来了。按照要求,从外地回来要自我隔离14天,一起居住人员要一起隔离。为了工作需要,王增辉又一次狠了狠心,劝说妻子回到娘家去隔离,这些天不见面。心里颇为愧疚的他拿着菜把妻子送到娘家门口,隔着门认真地对妻子表达歉意:“媳妇儿,对不起啊!”

对于连续1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王增辉没有丝毫怨言。他做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但却让很多人感到温暖,这就是基层一名最普通的司法社工。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战斗在抗疫一线,他们都是逆行的最美身影,每个人都在为抗疫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