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警方破获涉疫情电信诈骗案63起
本报讯(记者汤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售卖防护物品信息、刷单工作信息,引诱事主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博取事主信任骗取钱财。3月21日,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获悉,截至目前,警方已破获涉疫情电信网络诈骗案6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5名,累计避免群众财产损失1.3余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护物品需求激增,一些不法分子以此为“商机”,在网上发布虚假售卖信息实施诈骗。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常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微信、QQ、百度贴吧等渠道发布虚假售卖信息,在事主向其转账后,嫌疑人随即携款消失。
警方提示广大群众,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护物品,不要轻信网络上私人售卖信息,不要轻易向陌生人转账。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机关报案。
近期,北京警方发现部分群众在居家网络求职过程中遇到网络刷单诈骗。在此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微信、QQ等网络聊天平台发布大量网络兼职刷单工作信息,有群众上钩后便通过快速返还购物本金和刷单佣金赢得其信任,再以各种话术欺骗事主要多次完成刷单任务才能一次性返还佣金和本金,待事主完成多个任务后,犯罪嫌疑人以系统故障、转账延迟、账户冻结为由,继续诱导事主向诈骗账户汇入钱款,待事主转账到指定账户后将其拉黑,完成诈骗行为。
警方提示,利用网络虚拟交易的方式刷单,本身就属于违法行为。广大群众通过网络找工作时,不要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要盲目相信低门槛高收益、先垫付再返利的网络兼职。发现被骗后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机关报案。
疫情期间,部分群众遭遇升级版“冒充公检法”诈骗。在此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自称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称事主在网上违法贩卖口罩等医疗物资,并以个人名义在某工厂订购大量口罩。当事主坚决否认后,犯罪嫌疑人报出事主身份信息,询问是否真实,随即称事主可能由于身份信息泄露,被他人违法利用,可以协助事主转接到公安部门处理。在转接后,冒充民警的犯罪嫌疑人以事主身份信息被违法使用,涉及案件需要配合调查为由要求事主按照其提示在电脑上操作,当事主告知对方银行卡账户及验证码后,钱款立即被转走。期间,由于嫌疑人威胁恐吓事主案件涉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导致事主错过最佳报案时机,无法快速挽回经济损失。
警方提示,广大群众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检法机构”来电后务必提高警惕,要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是否属实,切勿轻易向对方透露私人财产信息。公检法等部门不会要求事主汇款、索要事主银行卡等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