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四中院建院五周年结案率96.8%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讯员付金)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党组书记、院长刘毅通报了建院5年来各项改革成效以及跨区划法院下一步发展方向等,程琥副院长通报了十大影响力案例并解读了典型意义。
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法院和北京市首批整建制综合改革试点法院,成立5年来,四中院稳步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各项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努力为国家战略落实和首都各项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保障。
据统计,5年来北京四中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7572件,审结17006件,结案率96.8%,其中以重大金融保险纠纷、涉外涉港澳台商事纠纷、环境资源、食品药品等公益诉讼为主体的民商事案件5371件,占30.6%;以北京市各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9126件,占51.9%;以特殊重大主体职务犯罪案件、重大走私类案件为主体的刑事案件227件,占1.3%;执行案件2848件,占16.2%。
5年来,四中院制定《整建制改革试点框架意见》《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等重要改革制度30余项,创设“立保同步”“侦控辩审”联席机制、法律监督机制等重大机制创新10余项,改革的整体效能稳步提升。在案件管辖范围上,跨行政区划法院独特职能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四中院经最高法院指定,受理天津铁路运输法院审理的环境保护类行政案件上诉案件,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迈出实质性一步。集中管辖涉外商事案件和仲裁司法审查类案件,同时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上诉法院之一,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和强化网络规则治理贡献力量。
通报指出,四中院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保障。创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执法办案“五项难题”;提升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5年来共审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569件,涉案标的1239亿元。
发布会上发布的十大影响力案件包含了全国首例问题跑道案、全国首例查封飞机案、首例天津环保行政上诉案、立马水泥厂关停案、全国首例撤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案、北京市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走私医疗器械系列案、花椒直播被诉网络侵权案以及挂牌成立后首案等,社会影响力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